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1、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1)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青蒿素历经艰辛,此前尝试的中药有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380多种。
(2)研究青蒿素的时候,她经常以身试药,后来甚至患了中毒性肝炎。
(3)85岁的屠呦呦平静地说“我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个责任。
荣誉越多,你的责任就更多一点。
”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2、学生作文题题目再现1、克服困难2、荣誉即责任3、努力坚持一一通往成功4、奋斗就是成功5、荣誉来去,我自不惊6、恒心7、谈责任8、坚持不懈方能成功9、经历艰辛,终能成功10、不拼搏,拿什么成功11、不畏艰辛地成长才能成功12、必要的执著13、实践,才能获得真理14、责任15、不怕失败才能收获成功16、大爱无边17、永不退缩18、平常心19、努力方能成功20、承担责任,心如止水21、刻苦方能成就大业22、荣誉越大,责任越大2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4、荣誉越多责任越大25、成功在于执着26、成功需要一种坚持27、难事莫过坚持28、成功的基石29、一份小心的责任心30、坚持就是成功31、执著让人拥有机遇32、成长之路33、阳光总在风雨后(永不放弃)34、成长中收获快乐(坚持、责任、敬业)35、成长、成功在于根基(付出、磨难、基础)36、再坚持一下37、梅花香自苦寒来(坚持)38、创新铸就成功39、不畏苦难,坚持不懈40、步步“精”心41、责任感是成功的根本42、永不言弃和责任创造成功43、以平静的心面对成功44、勤为径,苦作舟45、成功的道路上毅力不可缺46、从工作中赢得尊重47、荣誉即责任48、坚持49、承担责任50、风雨之后有彩虹(坚持)51、在成功的道路上(荣誉与责任)52、成功的钥匙一一执着53、坚持乃成功之根本54、磨砺铸就成功55、坚持方能成功56、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拼搏)57、坚持、敬业、责任58、不畏艰辛59、懂得付出,才有回报60、荣誉即责任61、执著造就成功62、牺牲之于成功之前63、坚持6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责任)65、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历经艰辛)66、努力,就会有所收获3、说明:(1)材料中的三种“精神”是: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自我牺牲,献身科学;荣誉越多,责任越大。
可以说离开这三种“精神”的立意,都是跑题的。
(2)粗略统计66人中有31人之多跑题,近于50%的人跑题。
而写“坚持”“执著”的人居多数。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写“坚持”或“执著”呢?(我认为这里坚持与执著是同义词)我看了他们的作文,他们的观点都是从材料(1)里引申出来的,其实他们没有看懂材料,材料中的两个数据是说明“历经艰辛”的。
(3)跑题的原因:一是没有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语,材料的关键词语分别是:“历经艰辛”、“以身试药”、“荣誉与责任”。
二是没有读懂材料的含意,没有紧紧抓住材料列出的“精神”,任意旁出,如“付出与回报、坚持、创新、”等等。
离开了材料的含意范围。
三是没有读懂作文任务,任务是“屠呦呦身上体现着非常多可贵的精神,你认为哪方面对于成长、成功更重要?”而一篇作文中同时写“坚持、敬业、责任”的人不在少数(列举的题目中只列了个别的)。
“哪方面”“更重要”,意思是只能写一个方面,不能写多个方面。
(4)几乎没有人写材料(2),即“以身试药”这一点,从这一点抽象出理性的意义(立意)很难吗?也不是。
“不顾个人健康、献身科学”这个立意,不好写吗?居里夫人、布鲁诺等等科学家的例子很多很多啊!为什么没有人写?体现出“拈轻怕重”的思想、没有创新的思想。
如果有人写这一点,阅卷老师会眼睛一亮,即使作文一般,也会得个不错的分数。
(5)写“荣誉与责任”的作文,应该是高分作文。
因为他写的是“关系型”的作文,比单纯些“责任”,分要高;写好这样的作文是需要思辨能力的,是需要有较好的认识能力的。
(6)关于写材料(3)的情况有四种:a只谈一面“责任”,完全丢了另一半“荣誉”;b一半谈“责任”,一半谈“荣誉”,或一段谈“责任”,一段谈“荣誉”,油是油,水是水;c注意从“责任与荣誉”的关系中寻找立意角度,但二者得兼,并行平推,对其关系不能做更深入的梳理。
或者虽然关系理得清,但用例和分析中时有偏离;d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且能运用事例做清晰的论述。
辽西育明高中第二次考试作文题(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分析二写“努力拼搏、不畏艰辛”的作文有14篇。
写“牺牲精神”的有1篇。
写“责任与荣誉”的有16篇。
写“坚持(执着)”的有25篇。
写“奋斗、坚持、责任”(混写)的有4篇。
写其他的,如:实践,失败,大爱,平常心(二人),创新等有6篇。
我阅读统计的是理科班的作文。
估计66人中有30人左右能考上二本以上。
巧合的是作文不跑题的人数与升入二本的人数基本相当。
如何提高审题立意的能力?我们知道高考判作文一判审题立意,二判文章本身。
如果作文立意离题,那么,基本就不及格了。
这样语文就难及格了。
所以,审题立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提高阅读能力。
审题能力说到底就是阅读能力,提高审题能力,要和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要和“压缩语段”等题的训练结合起来。
2、掌握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
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老师教了可以说许多次了,可是学生还是没有运用好,一是训练的量不够,量上去了,才能形成能力,二是单兵训练,一对一的训练、辅导,布置作业,一定时间内完成。
3、提高“任务”意识。
有些学生作文跑题是任务意识差,没有按照“作文任务”去完成作文,加强“任务型”作文的训练,即这种新题型的训练,摒弃老的审题思维、作文的习惯。
切不可“面面俱到”,什么“精神”都写。
看清任务、明确任务。
4、提高“范围”意识。
有的学生的作文立意跑题是脱离了内容及含意范围,越是熟悉的材料,越是容易离题。
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根据材料作文,否则累死也无功。
即所谓“戴着手铐脚镣跳舞”。
含意是由内容引申而出的,所以首先要弄清内容范围,即材料写的是什么,然后抓住材料的核心词语、深入分析,提炼出一个道理,就是立意了。
辽西育明高中第二次考试作文题(屠呦呦精神之于成长)分析三1、文章开头按照“引述材料,提出论点”的要求写的有40篇。
其余26篇没有做到这个要求。
2、文章主体部分设置“分论点”的有10篇,其余56篇没有设置“分论点”,而是“事例+分析+结论(小观点)”的结构。
后一种方法,也是挺好的,注意“结论”要鲜明、突出。
为什么开头要引述材料?为什么中间要设置分论点?材料作文的开头的基本要求是:“引述材料,提出论点”。
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首先要扣材料,然后才是扣中心论点。
扣题的具体办法:围绕材料中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化关键词,能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切题的准确度。
我们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文章开头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关键部位。
对于记叙文来说,最好是用“关键词重现”法,即便不能明点,也要用“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暗扣。
对于议论文来说,必须要见“词”见“料”。
具体办法:摘引材料,紧扣材料“关键词”作简要分析,段尾亮论点。
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摘引过程中尤其应该重现,或用近义词替代,并最终融入表达中心论点的语句中。
文段开头扼要地概述材料,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历经艰辛”或“以身试药”或“荣誉与责任”,运用“原词重现”法将材料中这些关键词融入分析中进行扣题。
除此之外,在概述中又用“近义替换”法分别将材料中的“历经艰辛”“以身试药”替换为“艰苦努力”“不顾个人健康、牺牲自我、献身科学”,这两者都是扣题的经典手法。
最后段尾承接前面分析,亮出论点,再强化扣题。
对于议论文来说,核心段落的首尾必须扣题,具体办法:设置一个分论点放在段首,段尾再总结强化。
中心论点关键词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应在段首段尾得以“重现”,或“近义替换”或“比喻美化”。
主体部分的段落,设置分论点,用观点引领论据,会使文章观点鲜明、突出。
另外也便于老师阅卷,会快速捕捉到你的文章的观点、写作思路,提高阅卷的速度。
对于写作者本身来说,设置分论点,会很好的整体把握全文的思路、结构,不至于行文中偏离主题;每一段都有分论点,便于紧扣观点作文,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同时提醒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论证、阐释中心论点。
规避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几种偏题问题1.把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两个关键词,然后不问它们在材料中的含义而泛写开头。
这是写作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写材料中的“包容”,该“包容”在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然而,不问其含义,泛写开去。
新材料作文审题行文固然离不开关键词,但只以关键词写作,不管其在材料中的含义,这种写法绝对不行。
2.滑向近义词。
因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准、不细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滑向它的近义词。
如写“老规矩”,却泛化为“规则”;写“探究”,却等同于“思考”“实践”;写“自信”,却写成了“信心”;写“诚信”,却写成了“诚实”;写“失意”,却写成了“挫折”。
行文过程中可以用“近义替换”法点题,但绝不是写成这个“近义词”。
要学会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作精准的理解,必要时要在文中作阐释。
如写“家风”类作文,不少考生写了一件偶然的事或者写父母给“我”的一次教育,这是不明白“家风”的含义所致。
“家风”之“家”是在家庭范围内,“家风”之“风”带有长期性、渐染性、趋同性(家庭成员内部的一致性)。
3.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材料,扯得太远,以至于想收也难以收回。
对此,要学会打草稿,学会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回扣“材料”。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暂停”几次。
“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名词,但于写作中也颇有用处。
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的。
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思维质量、思考层次也很成问题。
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的效果。
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连贯。
写完一段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