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时量150 分分值150 分―、现代文阅读(35 分〉㈠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古诗十九首》何以开启诗歌新途①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因这十九个兄弟合成一个团队,有了一个集体的名字——《古诗十九首》。
②诗歌至汉代,开始告别四言和楚语骚体,汲取乐府诗的精粹,艰难缓慢地朝五言的方向迈进。
但当时的风气,从汉武帝到文化人,欣赏的是体式恢宏、气势开张和语言华丽。
汉代五言诗在汉大赋、汉乐府和四言诗的压迫下,只是很小的一块,是一股默默的潜流。
它一方面要脱去四言和骚体的旧外衣,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先秦、战国以来儒家经典的纠缠。
最终成熟起来、重要起来,并成为热点、变成钟嵘《诗品》中说的“人人终朝点缀,昼夜吟咏”的新形式,还要再等三百年。
因此,处于旁流,才秀人微,只能随写随弃,或在三五友朋知己中传唱吟咏。
等三百年过去,虽然诗还在,但时代、作者、具体的篇名湮没不彰了。
③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文心雕龙》中说:“比类而推,两汉之作。
”《诗品》中说:“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
”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疑不能明,故统称“古诗十九首”。
今天的研究者多以为其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无名氏作品的说法,亦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④在内容上,《古诗十九首》写得最多的是游子和思妇题材。
诗中,呼喊直白而热烈的相思,倾诉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反映剧烈动荡的社会,以及对人的生、死和生存价值作了思考和质疑。
⑤在艺术上,《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
这两种因素合在一起,加上运用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得《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创造出新范式和新内容。
⑥《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是“人的自觉”的前奏,是“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它注重表现人的典型感情,且以浅语道出,正所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在表达方法和效果上,是一种袒露式的“真情”、白描式的“真景”,是对久违的朋友推心臵腹说的“真话”,是性情中人说性情中语。
⑦所谓“真”字,不仅指对场景、事实作客观、真切的描写,更是要求诗人精诚所至,真诚从内心流出。
《古诗十九首》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均是情真、意真的“不隔之作”。
⑧《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五言诗影响巨大。
胡应麟《诗薮》举曹植学《古诗十九首》为例说:“人 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即“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也;“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灵轩”,即“两 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也;“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妻”,即“昔为娼家女 ,今为荡子妇”也;“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也。
子建诗学《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 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
宋荦《漫堂说诗》更是感叹:“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
”⑨作为“五言冠冕”,《古诗十九首》承袭《诗经》《楚辞》,连接从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 启迪建安诗歌新途。
从此,“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言诗,就逐步取代“每苦文繁意少” 的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
1.下列对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分.的一项是(3 分) ( ) A .《古诗十九首》因“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和新兴的五言诗形式,成为当时的一种新经典, 创造出了新范式和新内容。
B .《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法和效果上,是一种袒露式的“真情”、白描式的“真景”,是性情中人说性情中语。
C .作者援引《古诗十九首》中“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子行不 归,空床难独守”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其“真”的特点。
D .被冠以“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承袭《诗经》《楚辞》,连接从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启迪建安诗歌新途,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一项是(3 分) ( ) A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至今未有定论,今天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其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无名氏的作品。
B .《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是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C .作者认为“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足见其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诗的肯定。
D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五言诗影响巨大,但在汉代只是一股默默的潜流,随写随弃,或在三五友朋 知己中传唱吟咏。
3.下列理解和分A .文中列举曹植、阮籍、陈子昂、李白等大家的例子,表明《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B .《古诗十九首》都是用浅语表现人的典型感情,正所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 情”。
因而它是“人的自觉”的前奏,是“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C .汉代五言诗想要发展成熟困难重重,一方面要脱去四言和骚体的旧外衣,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先秦、战国以来儒家经典的纠缠。
D.《古诗十九首》以游子和思妇题材为主,常常抒发热烈的相思、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反映剧烈动荡的社会,以及思考和质疑人的生、死和生存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女巫的面包欧·亨利玛莎小姐四十岁。
她有一个二千美元的银行存折,两只假牙和一颗同情心,错过婚姻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玛莎小姐一比,她们的条件可差远了。
有一位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
新鲜面包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两个。
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回玛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点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他准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毫无疑问,他准是在阁楼上画画儿,啃啃陈面包,呆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当玛莎小姐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唉声叹气,巴不得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分享她的美味饭菜,不必待在阁楼上啃干硬的面包皮。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职业的猜测是否正确,她把以前买来的一幅不值钱的画从房间搬到外面,搁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
“两个陈面包,劳驾。
”那个人又来买面包。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
”她用纸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小姐说,对自己的狡黠大为得意。
“我最爱好艺术……”“和绘画。
”她改口说。
“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
透视法用得不真实。
再见,夫人。
”是的,他准是个画家。
玛莎小姐又把画搬回房间里。
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能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不过天才在成名之前,往往要经过一番奋斗。
假如天才有两千美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 现在他时常来隔着柜台聊天。
他似乎渴望听到玛莎小姐愉快的言谈。
他继续来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和馅饼,从来不买她那美味的热茶点。
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
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
她不敢冒失。
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
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榅桲籽和硼砂的混合物,不少女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位顾客像往常一样来到面包店,把五分硬币放在柜台上买他的陈面包。
玛莎小姐去拿面 包时,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轰隆隆地驶过。
这位顾客急忙跑到门口张望,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
柜台后面最低的一格架子里放着一磅新鲜黄油。
玛莎小姐拿起面包刀,将每块陈面包切一条深缝, 塞进大量黄油,然后把面包压紧。
等那位顾客转身回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特别愉快地闲聊了一会儿,他走了,她暗自笑起来,但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
她是否太唐突?他会不会生气?当然不会。
食物并不代表语言。
黄油并不象征有失闺秀身份的冒失行为。
那天她心里老是惦念着这件事,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放下画笔和画板。
画架上支着他正在画的油画。
那幅画的透视法一定是无可指摘的。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
他会切开一个面包。
想到这里,玛莎小姐脸红了。
当他吃的时候,他会想到往面包里放黄油的那只手吗?他会不会…… 前面的铃声大作。
有人吵吵嚷嚷的走进来。
玛莎小姐匆忙跑到前面去。
那里站着两个男人。
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从 没见过,另一 个就是她的画家。
画家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的得乱蓬蓬的。
他握紧两个拳头,恶狠狠地向玛莎 小姐挥动着。
“傻瓜!”他破口大骂;又用德语说“上千美元啊!”或类似的话。
“你毁了我,”他叫道,蓝眼睛在眼镜后面冒着火。
“我告诉你,你是个讨厌的老猫!”“走吧。
”年轻人把怒气冲冲的同伴拽到门外的人行道上,然后转身回来。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 ,“那位是布拉姆伯格 ,他是建筑制图员, 我和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他一直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苦苦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
昨天他完成墨稿。
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
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效果比橡皮好得多。
”玛莎小姐走进后房。
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又把榅桲籽和硼砂煎汁倒 在窗外的垃 圾桶里。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A .玛莎小姐是一位大龄女老板,她渴望爱与被爱,但最后她的爱的结局却令人沮丧,作者对这个人物 遭遇给予了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B .小说题目“女巫的面包”,在行文中就是指制图员每次到马莎小姐店里每次花五分钱可以买的两个“陈面包”。
C.“黄油并不象征有失闺秀身份的冒失行为”这句心理描写,细腻地表现了马莎小姐孤高不群的内心世界。
D.“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
再见,夫人。
”暗示那位顾客并非是马莎所断定的画家以及他对马莎理性和礼貌的态度。
5.小说主人公马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6.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陈面包”展开的,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㈢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