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

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

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

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

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

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

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

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

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性改造,已相当稳定。

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2、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三、治疗方案
(一)传统手法整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
1、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无需手法复位,只需将前臂进行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患肢屈肘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位固定,固定时间3~4周。

2、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1)手法整复:按“牵引—端挤—提按”或“牵引—提按—端挤”次序整复;
(2)固定方法:小夹板(或石膏)超腕关节外固定,使腕关节掌屈15°~30°,患肢屈肘90 °,掌心朝上,用前臂吊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固定4-6周,儿童3周左右。

3、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采用非麻醉下或血肿内麻醉下徒手整复。

按与伸直型相反的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超腕关节外固定,固定于腕背伸15°~30°,患肢屈肘90 °,掌心朝上,用前臂吊带(或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固定4-6周。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骨折
(1)整复方法:背侧半脱位:助手握住肘部,术者握住腕部拔伸牵引后,术者一手维持牵引,一手用掌部环握患者腕部近端,用拇指将远端骨折块及脱位部向掌侧推挤复位,牵引下徐徐将腕关节掌屈,使伸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

掌侧半脱位:手法与背侧脱位型相反。

(2)固定方法:背侧半脱位:同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半脱位: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时间均4~6周左右。

(二)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具有相应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

严重的粉碎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支架、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

(三)药物治疗
1、内服: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15 g。

(2)骨折中期(瘀血凝滞证):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甘草(炙)各30g。

(3)骨折晚期(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减。

熟地15g,山茱萸肉12g,山药12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

(4)中成药:早、中期可选红花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中一种静滴,予独一味胶囊、接骨七厘片口服,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骨肽注射液、复方骨肽注射液、鹿瓜多肽提取物注射液中一种以调节骨代谢、促进新骨形成。

晚期可用仙灵骨葆胶囊补肝肾、强筋骨。

2、外治:早期用“活血散”(科室协定方);中、晚期用海桐皮汤、四肢损伤洗方等汤剂熏洗局部。

有严重张力性水泡和使用膏散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四)康复治疗
1、功能锻炼:
(1)早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肩、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和手部关节主动运动练习。

(2)中期: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前臂旋转功能练习,肘关节伸屈活动练习。

(3)晚期:桡腕、桡尺、腕间关节松动练习。

2、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选用TDP照射、艾灸及骨折治疗仪理疗等。

(五)护理
1、早期:主要从心理、生活上进行护理,外固定者需要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采用手术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

2、中期:加强营养,注意安全,保持有效的外固定,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3、晚期:平时注意营养和安全防护,坚持功能锻炼,预防肩--手并发症,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内固定。

四、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措施
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法不够熟练、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松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手法治疗失败,患肢功能恢复不理想,这都是治疗的难点所在,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如下:
1、手法治疗的适应证选择不当。

对于C
2、C3型的骨折,由于骨折程度严重,且涉及关节面,不适宜进行手法复位,即使进行了充分的复位,也难以维持。

对于这样的骨折,我们建议直接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

2. 通常是手法不够熟练。

主要是牵引力不够,持续的时间不够,骨折断端仍然嵌插,即使进行了上述操作,掌倾角、尺偏角仍然难以恢复,暴力复位可能进一步加重骨折
3. 对于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的松动容易导致骨折移位,应维持有效稳定的固定、加强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的管理,及时调整松紧,可适当增加扎带、改用有弹力的扎带。

4.功能锻炼时间选择。

对于稳定性较差的骨折,早期适当进行指间关节活动,逐步加强到掌指关节,循序渐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