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笔记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笔记

1 轮制:(新石器末期)将坯料置于可转动的陶车旋转的轮面中央,转动旋轮再用手涅拉坯料成形。

2 陶器表面加工方法:压磨,压印,堆贴,刻划3 彩陶:指一种绘在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因为最早发现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4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故称为“黑陶文化”。

因为它最早出现在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5 黑陶工艺特点:黑光薄纽6 几何印纹陶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

7 陶范法:①炼矿②制范,根据所要求的器形用泥土做模。

有装饰花纹的先用朱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

将模烘干,再用澄滤过的细泥制成泥片,附在胎的外面,使成器形并显出花纹,这是外范。

外范分片多少视器形不同而定。

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作一个内范。

内范和外范的空间距离是器壁的厚度,内范和外范之间用许多支钉和子母相扣以免错列。

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厚泥加固③浇注铜液8 后母戊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

也是世界上少见的珍品。

它是商代晚期制品,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出土,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从铭文‘‘司母戊’’看,它是为了祭祀母而铸造的。

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衡长110厘米,宽78厘米。

这个鼎呈长方形。

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装饰兽面纹和夔纹,,中间素朴无纹,使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

四足成柱状,足与器官相接处,也饰以兽面纹。

鼎的两端口沿上有立耳,铸有两虎向张口食一人头。

鼎的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增加美观,也起到坚固的作用。

这个鼎形制雄威,具有浑厚、庄重、魅丽的艺术风格。

9 爵、斝、角、觚、觯五器皿合称为五爵。

10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

11 窃曲纹;周时主要纹饰,由两端回勾的或横‘‘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行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12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国内现存两件,一件为传世品,藏故宫博物院;一件鱼1956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

这种铜壶用镶嵌进行装饰,画面用带状分割的组织方法,将题材分为三层六组。

上面一层右面表示采桑,妇女们坐在树上采摘桑叶,枝上挂着篮子。

左面描写射击和狩猎。

第二层右面有一楼房,楼上的人们再举杯宴饮,楼下的在奏乐歌舞,编钟,编悬挂在长架上。

左边数人在戈射。

第三层右面是防攻占,有的在城上坚守,有的正在用云梯攻城。

左面描绘了水战,两只船上的战士那种奋力前倾的划船姿态,表示战斗已进入紧张阶段。

河里的鱼鳖在受惊窜游。

这三层画面,每一层都有三角形的连续卷云纹组成花边,进行分割,使画面处于变化而又统一的构图之中。

这是战国铜壶中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几件作品。

13 金银错:或称错金银,是在铜器上用金银丝或金银片镶嵌成各种图案花纹,用错石再磨错平滑。

14 鎏金: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即熔化成为液体。

这种金与水银混合物称为金泥。

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

这种方法称为鎏金,或称火镀金。

15 失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在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

16 战国铜镜的特点:1薄胎2卷边3川字纽4双层纹17 漆器的制作:1木胎。

是用木材作成器型,在进行髹漆。

2木片卷成粘胎。

为了使器体更加轻便,必须减薄器体,于是发明了用木片卷粘,就是将木材制成薄片,卷成筒状然后粘结,胎薄必须加固,又往往贴以麻布。

3夹纻。

是用漆灰和麻布制成,先用漆灰作成器胎,再用麻布裱糊在胎上。

夹纻可以使器型增加变化,比木片卷粘获得更多的造型。

这种作法就是现今所称的脱胎。

4皮胎。

是用牛皮制成,然后加以漆饰。

取其坚韧轻便,多制成漆盾。

18 虹管灯:也称工。

灯体有虹管,灯座可以盛水,利用虹管吸收灯烟送入灯座,使溶于水中,这是利用科学原理以防止空气污染。

19 汉代铜镜的特点:体薄,平边,圆纽,装饰程式化。

20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左右。

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人们在陶器制作的长期生产实践中,由于胎料的精选,窑的改进和火度的掌握,把陶器制作的更精致,质地更坚硬细密,以提高实用性能和外观的纯洁度,因而产生了瓷器。

126页。

21 莲花和忍冬,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见到的植物纹。

131页。

唐代的陶瓷,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144页。

22 南青北白,越窑烧青瓷,刑窑烧白瓷。

144页。

23 彩瓷。

所谓彩瓷,是指在唐代创造或发展的一些彩釉瓷,也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

彩瓷是在一种色釉上再撒上另一种色釉,如在黑釉上撒上蓝白釉,或在褐釉上洒上灰白釉,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纹,具有豪放明快的装饰效果。

146页24 绞釉和绞胎是由两种不同色的釉或胎土原料,互相绞合,使产生如同木纹、虎皮等斑纹,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绞胎是寿州窑的创造。

146页。

25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瓷。

因为它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在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

唐三彩是用经过精炼的白粘土制胎,两次烧成。

26 青花:瓷器釉下彩的一种。

又名“釉下蓝”、“釉里青”、“白釉蓝花”。

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还原焰烧成,呈色稳定,纹饰清澈明丽,优雅宁倩,永不褪脱。

27 隋唐时期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两大类最为发达。

28 平脱的作法,系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

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示金银花纹。

花纹和漆底在一个平面上。

这种研磨工艺又称为推光,还有一种花纹高出于漆面的,称为平文。

29 螺钿:唐代制作铜镜的工艺用螺蚌贝壳雕制,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在在螺钿上雕刻与花纹,此类铜镜主要纹饰有人物,空相花和鸟兽等。

30 雕漆:雕漆也是唐代创造的新产品,以前的漆雕装饰,是在木胎上先雕刻在上漆,而唐代的雕漆,则是先在漆胎上数十层,待一定的厚度在进行雕刻。

31 论瓷者往往把定、汝、官、哥、钧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代表孩儿枕。

32 定瓷的装饰常见的有印花、刻画和划花,画花的极少33 哥窑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痕,即开片34 宋代的铜器,在铜的产量和铸造技术上,都是超越前代并有所发展。

宋代的铜器,在宣和、政和时期曾大量仿制一些古代彝器35 宋代漆器的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种金漆:金漆是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品种有戗金和描金。

戗金是宋代一种新的创造,它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

这种方法起源于战国针刻。

填金的称为戗金,填银的称为戗银,填彩的则称为添彩。

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亦称泥金,日本人称为莳绘。

36 金漆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分为金和描金。

金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金粉。

37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一种,即釉下的红色,用氧化铜在漆坯上绘画图案,再施透明釉,高温还原焰烧成。

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阶段发展。

38青花釉里红“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青花加紫’,以青花钴料和铜红料在素胎瓷器上描绘纹饰,再上透明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特点是彩在釉下,永不褪色。

始于元代,雍正时期最为成熟。

39 元代丝织品中,织金最有名,称‘纳石失’。

40 元代加金织物,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

41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

42 元朝嘉兴府西塘杨汇有张成,杨茂者剔红最得名。

4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4 青花加彩的装饰表现方法分斗彩,填彩两种。

45 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苏泥勃青”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再填以彩色釉料。

斗彩又称逗彩,他是在胎上先用“苏泥勃青”青花釉料画出部分花纹,又在釉上与之相适应的加以彩绘,使青花与彩绘形成变化统一的装饰效果。

46 紫砂壶在明代著名,卓越的匠师供春,原名是龚春。

47 明代是紫砂壶创造的极盛时期,著名名手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48 宣德炉;明宣宗三年,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熏衣之用的需要,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一批小型铜器,称为宣德炉。

49 景泰蓝的制作较为复杂,大体分七步;1制胎。

就是用红铜板制作各种器形,圆器采用冲压,琢器或动物等则先制成模具然后成形。

2掐丝。

是把铜丝压成扁丝,根据装饰花纹,用白芨制成浆糊,将铜丝粘在铜胎上。

面积不宜过大,以免崩蓝。

锦地丝头要粘严,以免漏蓝。

3烧焊。

在胎上喷水湿润,普遍撒一层焊药,进行烧焊,使铜丝和铜胎牢结。

焊接后入稀硫酸液中浸泡,洗净胎上杂质。

4点蓝。

根据装饰花纹的色彩要求,用小铁铲或玻璃管将各色釉料填在花纹轮廓里,先点地后点花。

最后一次点蓝完后再加上亮白。

5烧蓝。

点蓝完后进行烧制,点一次烧一次,精品约点蓝和烧蓝反复三次以上。

6磨光。

用粗砂石、细砂石、黄石及木炭等逐次打磨,使蓝料和铜丝平整。

7镀金。

为了增加光泽并避免生锈,最后加以镀金,使称为金碧辉煌的产品。

50 景泰蓝工艺的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字来概括。

一件精美的景泰蓝器皿,首先要有良好的造型,取决于制胎,还要有优美的装饰花纹,产生于掐丝,华丽的色彩取决于蓝料的配制,辉煌的光泽完成于打磨和镀金。

51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一部漆艺专著,是安徽新安著名漆艺家黄大成所著。

52 明代家具的特色是;1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质的树种,所以又通称硬木家具。

2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而不加油漆。

3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

53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四字概括,简,厚,精,雅。

54 木器的装饰方法有;1套料,2搅料,3刻纹,4金星料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