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模拟试题二一、填空题(20分,每个空格1分)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和世界货币。
2.为利润一部分的利息只是对的分割,是的特殊转化形式。
3.债券的特征主要有、、。
4.各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认同的经营原则是原则、原则、原则。
5.按支取方式的不同,存款可分为存款、存款和存款三类。
6.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殊业务关系主要体现在、、和。
7.狭义的货币供应量由和构成。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1.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商业信用的出现突破了银行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
()3.金融市场通过其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纽带桥梁作用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4.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
()5.如今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存款、贷款、投资以及多种表外业务,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
()6.意大利银行为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
()7.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但不能自由运用。
()8.在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中,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它与利率有关。
()9.限价政策是控制物价上涨较猛势头的根本之计。
()10.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增加货币供应量,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
()三、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某公司以延期付款方式销售给某商场一批商品,则该商场到期偿还欠款时,货币执行()职能。
A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C购买手段D贮藏手段2.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A待售的商品数量B货币供给量C商品的价格水平D货币流通速度3.信用由三要素组成()A债权、债务关系B时间间隔C担保D信用工具4.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划分,利率可分为()A单利B固定利率C复利D浮动利率E年利率5.影响派生存款扩张倍数的因素有()A存款准备金B提现率C超额准备率D存款准备金率E利率6.以下()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A汇兑业务B代收业务C同业往来业务D代客买卖业务E代理融通业务7.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属于负债的项目有()。
A黄金外汇储备B放款C流通中现金D各项存款8.广义的货币供应量由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准货币构成。
准货币包括银行的()等。
A活期存款B定期存款C储蓄存款D外币存款E各种短期信用工具9.在经济萧条时期,为扩张信用,刺激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可实行的信用调节手段有()A降低存款准备金率B提高存款准备金率C降低再贴现率D大量买进有价证券E大量抛售有价证券10.中央银行选择中间指标主要考虑()。
A可控性;B可测性;C抗干扰性;D适应性11.各国政府同时利用两大政策干预经济,解决结构问题时,一般可以采用( )。
A“紧”货币、“松”财政;B“紧”财政、“松”货币;C财政、货币“双紧”;D财政、货币“双松”12.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
A资源的配置;B财富的再分配;C宏观调控;D风险的再分配13.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A影响面广B具有良好的可调性C执行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D具有可测性E具有时滞性14.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把通货膨胀划分为()等。
A需求拉上型B成本推进型C供求混合型D结构型E体制型15.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深化主要包括以下问题()A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体系 B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C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D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E推进利率体制的改革四、计算题(10分,每题5分)1.某客户到银行去贷款,1年应支付利息5万元,市场年平均利率为4%,他的贷款金额是多少?2.一客户持一90天后到期的商业汇票到银行贴现,票面金额为5000元,年贴现率为2.4%,那么该客户贴现后能得到多少金额?五、问答题(30分,每题10分)1.什么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功能有哪些?2.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给过程中各有何作用?3.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的标准是什么?《金融学》模拟试题二答案一、填空题(20分,每个空格1分)1.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2.剩余价值剩余价值3.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
4.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5.活期定期储蓄6.现金准备中心票据清算中心最后贷款人7.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1.√2.×3.√4.×5.√6.×7.×8.√9.×10.×三、选择题(30分,每题2分)1.A2.ACD3.A B D4.BD5.BCD6.ABCDE7.CD8.BCDE9.ACD10.ABCD11.AB12.ABD13.ABCDE14.ABCDE15.ABCDE四、计算题(10分,每题5分)1.解:贷款金额=5/4% =5/0.04 =125(万元)2.解:贴现额=5 000*2.4%/4=30元贴现后能得金额=5 000—30=4 970元五、问答题(30分,每题10分)1.答: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双方之间形成的供求关系,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融通分为两种方式,即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的交易场所,其功能是多样化的,包括聚敛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和反映功能。
所谓聚敛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可以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配置;二是财富的再分配;三是风险的再分配。
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收益的部门和企业,这就体现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随着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人们所持有的财富总额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对风险的偏好各不相同。
利用金融工具,厌恶风险的人可以将风险转嫁给风险喜好者,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金融市场的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
金融市场通过其连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纽带桥梁作用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金融市场具有反映功能,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
其次,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最后,利用发达的信息传输网络和高效率的信息收集、整理技术,使整个世界金融市场联成一体,方便人们了解全球金融发展变化的态势。
2.答:在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界的。
在这两个环节中,由于商业银行要受制于中央银行,所以,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中居于核心地位。
换言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主流部分。
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一般通过两条渠道产生:一是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或外汇;二是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
中央银行不论是购买有价证券、向商业银行开展票据再贴现业务,还是直接对商业银行贷款,都会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机能,使货币供给量得到多倍扩大。
至于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其道理与货币供给量增加如出一辙,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
3.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答:考察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与否,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要了解其效果如何,就要选择一些量化的,能用于日常操作的经济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的中间桥梁,即中间指标。
选择中间指标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关键环节,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发挥效力,以致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这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某一金融变量同时具备符合作为中间指标的条件是很困难的,因此货币政策中间指标—般不止—个,而往往是由几个金融变量组成的中间指标体系。
在中间指标体系中,根据各个中间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通常把其分为两类,—类是操作目标,它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为中央银行提供直接的和连续的反馈信息,借以衡量货币政策的初步影响,也称为近期目标;另一类是效果目标,在货币政策实施的后期为中央银行进一步提供反馈信息,衡量货币政策达到最终目标的效果,也称为远期目标。
因此,中央银行选择中间指标主要考虑以下条件:可控性。
即该项经济变量的变动要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要能直接处于中央银行运用的控制手段的作用范围以内。
相关性。
即用作中间指标的经济变量必须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极密切的关系。
可测性。
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经济变量,必须具有明确而合理的内涵和外延,使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
抗干扰性。
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
如果选择的指标受外界其他因素影响较大,以至于中央银行难以控制,那么这种经济变量就不能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适应性。
所选用的指标必须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
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其经济管理体制不同、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不同、中央银行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所选择的作为其货币政策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可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