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家校共育工作总结

2019家校共育工作总结

家校共育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两者之间并且还是相互推动的,怎样将两者合力为一呢?如何推动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呢?现将本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了切实发挥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两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
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

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

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

因此,构建学校、家庭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从学校教育看,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教育观念的更新仍显滞后,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工作,只注重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忽视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从家庭教育看,部分家庭存在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部分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或者溺爱,或者虐待,或者强制,或者放任,养成了孩子的不良品德;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落后,有的家庭奉行“金钱或物质刺激”,有的家庭则推行“大棒加蜜糖”等等;部分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家长们不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致使孩子也染上同他们一样的坏习惯。

此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之间缺少沟通。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家庭的教育没有真正的联系起来,教育思想得不到统一,相互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有效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相协调发展的途径,构建学校、家庭一体的教育网络,有计划、讲针对性、重实效的开展教育活动。

首先,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合作意识。

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不能单纯的把它归为政府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学校的责任,全社会都应该主动参与。

学校、家庭两者都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既要分工明确,又要互为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依赖。

在教育过程中,两者之间应加强沟通,增进交流,统一思想,同步教育。

为使教育网络切实地运转起来,学校、家庭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此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

其次,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

学校要针对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努力办好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学校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

同时,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社会风气。

学校要开展“教师进家庭”活动,形成家访制度,鼓励教师以家
访的形式走进家庭,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求教育的时效性。

同时,学校要开展“家长进学校活动”,诚邀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以了解学校,感受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第一,必须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孩子努力方向更明确,避免了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都各自发挥着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那么,要使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结成教育网,除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使其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第三,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优势。

在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总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两个基本环节。

在教育过程中,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两者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