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难点: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培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预设:启发与涵泳品味相结合;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晰方法请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谈话导入新课。

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讨论明晰读诗四步法: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读通诗意;联系作者和创作背景,读出情感;感悟妙处,入情入境,化诵为写。

(二)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推荐难读与难写的字词。

(三)再读诗歌读通诗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

重点是理解“古人”“来者”“悠悠”“怆然”。

(四)联系背景读出情感联系作者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我对句感受最深,我读出了一个陈子昂。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限的时空,不免产生一种孤寂悲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入情入境化诵为写1321年前,你就是陈子昂,你从军营里走出,登上幽州台。

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入情入境自读诗歌。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提前印发给学生的材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赏析】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无将略,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

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

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

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缅怀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展抱负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

《蓟丘览古》诗前有序,序中写道:“丁酉岁(697),吾北征。

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

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

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这篇序中所流露出的怀古伤今之意同样见于《登幽州台歌》之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

“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仓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该诗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使格调显得高亢悲壮,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无一字正面抒写自己如何怀才不遇,无一语直接针砭时弊,而只是十分含蓄而巧妙地借助诗句内涵去荡起读者想象的飞舟,可谓“含而不露”;另外,这首诗无一句绘景描形之语,无一词点染过幽州台的耸拔峻伟,但是透过诗境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遭受打击时的激愤、体会到其情怀的高尚。

由于这首诗情满宇宙,气盖天地,所以其高亢悲壮的格调就能够独彪诗史,千百年为人们所传诵。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指有感于遭遇。

兰若:兰花和杜若。

这是《楚辞》里边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

芊(qiān)蔚(yù):草木茂盛一片碧绿的样子。

蔚:通"郁"。

青青:即"菁菁",繁盛的样子。

幽独: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空林色: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蕤(ruí):草木的花下垂的样子。

冒:覆盖。

迟迟:慢慢。

袅袅(niǎo niǎo):烟雾缭绕或微弱细长的样子。

岁华:一年一度草木荣枯,故曰岁华。

摇落:动摇、脱落。

赏析: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

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

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

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

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

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

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

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由夏入秋,白天渐短。

“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

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

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

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

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

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

“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

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

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南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起句突兀,立意辽远。

虽然说气势上稍逊东坡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境界的阔大、胸襟的磊落却是一样的。

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象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范开曾在中论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

"他的见解是比较本质地点出了辛词的艺术特色。

南宋时代,民族的矛盾冲突贯穿始终,是激烈而紧张的。

尽管辛弃疾出生在金朝统治之下的北方,但他自小受到祖父影响,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

为此,他很早就投身到抗金斗争中去。

年二十一岁时,便聚义民二千余众参加耿京队伍,矛头指向金政权。

后来事变,他又能独带五十余骑,于五万敌军之中,孤胆擒缚叛徒张安国。

辛弃疾平生自诩有济世报国之才,而他的过人胆识,雄伟的志向又使他不甘平庸一生。

因此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他的词写来便豪迈奔放。

不过,同是做为豪放派的词人,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生死成败无计于心,所以他的词达观潇洒、不乏恢谐。

而辛弃疾则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着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中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于是我们看到,当辛弃疾的笔从第一句的水天一色的辽远之处稍微近缩了一下的时候,那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闲愁。

闲愁万种,万种闲愁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的凄清和冷寂,自从他南归宋朝,就一腔热血,伺机报效国家,建立功业。

然而在政治上,他并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遇。

非但没有人来与他共论北伐大计,相反却横遭朝中权贵们的猜忌,始终难酬壮志。

顾此,他摘下佩刀,默视良久,拍栏长叹。

意谓此刀不正如我,本来它是用来杀敌建功的,而今置闲,何时是了?孤独的他,找不到理解的知音。

在上片,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