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要点

隧道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要点

隧道各阶段施工质量控制注意要点
1.超前支护
作用是保证开挖的安全,是隧道在开挖之前所进行的支护。

方法有大管棚、小导管法、超前锚杆等。

施工的要点:(1)方向的定位要准确,不能偏离太多。

(2)管棚的注浆要饱满。

2.开挖
(1)对于洞口仰坡和明洞边坡的坡度、防护、喷锚钢筋等的控制,要掌握好,这实际上是一种临时的防护,以后明洞接出来以后,就没关系了。

要进行回填。

但是,正由于是一种临时的措施,所以施工单位往往处理得比较简单,这实际上不安全的,容易出问题。

比如滑坡等,一旦发生问题,处理起来,反而会得不偿失。

(2)光面爆破。

作好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

图纸上所提供的地质,一般的探岩是比较粗的。

在我们施工过程中,要靠我们在掌子面开挖过程中对岩石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

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准备相应的地质工程师,来进行描述。

因为光面爆破是要设计的,周边岩是多少?抵抗线、装药量都要根据地质情况来计算的。

如果地质情况变了,而这些参数不变,一直往里打,那肯定是做不好的。

所以,掌子面的地质,要超前预报。

特别是,要在预计的断层前后附近,更加要小心翼翼。

搞得不好,在这种地方坍掉了,处理起来一拖就是几个月,得不偿失。

(3)量测工作,特别是Ⅱ、Ⅲ类围岩,要进行量测。

在设计图纸里,往往有一个推荐值。

在Ⅲ类或Ⅳ围岩,在开挖时要预留变形。

要挖得大一点。

那么在实际施工中,通过量测,可以调整这种预留变形。

因为,如果设计里
没有预留变形的话,可以参考规范推荐值,一般对于Ⅲ类围岩,预留5~7cm。

但有的时候,预留了5~7cm,但实际变形到不了5~7cm,就造成了浪费。

这要通过量测来确定。

(4)超挖回填。

规范规定,在起拱线或在墙基以上1.0m的范围内,要用同等级砼回填。

其他部位可用同级砼回填,也可用浆砌片石回填。

但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不允许用浆砌片石回填,不允许片石进洞。

3.初期支护
初期支护的种类及型式大致有锚杆喷砼、钢筋网、格栅拱架、型钢拱架等几种。

对锚杆喷砼,是我们控制的重点。

特别是锚杆,施工不好,容易造成一系列问题,也很难检查。

所以,对锚杆的检查,监理工程师事先要检查,施工中巡查,事后要抽查。

对喷砼厚度的检查,目前的方法还比较落后。

我总觉得,还不能很简单、高效,而又准确地检查厚度,这对质量的控制和评价都是较大缺陷。

4.二次衬砌。

现在规定一定要采用泵送砼。

因为采用泵送砼,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二次衬砌与喷砼之间的脱空问题。

在二次衬砌施工中,要注意施工缝的错台问题,要求衬砌台车要有足够的刚度,制作精密,要定期检查。

另外,在进洞口段的衬砌很容易产生裂缝。

这些裂缝,往往是偏压裂缝。

我们现在一般采用12mm的模板台车,但是在进洞口段,我们可浇6m。

在6m与6m之间,设沉降缝,就容易解决。

但一般容易疏忽掉。

因为设计上不会没沉降缝的。

还有,在浇筑砼过程中,要采用一些辅助的振捣手段。

因为泵送砼,一般是不震捣的,容易出现蜂窝麻面,容易出现施工冷缝。

有了辅助振捣手段,就可
以解决这些问题。

5.隧道路面
隧道路面一般采用水泥砼路面。

这里主要是要解决抗滑问题。

主要是因为路面太滑了。

造成摩擦系数严重不足的原因,在这里主要是隧道太长了,汽车尾气的油烟沉积在路面上,使路面形成一层油膜,使摩擦系数比一般路面要小得多。

如何提高路面的摩擦系数,现在是一个课题,必须要解决。

路面的抗滑,以前采用拉毛的办法,但是由于纹理深度太浅,效果不好。

后来采用压纹,效果也不是太好,尤其是下雨天,容易形成一层水膜,大大降低了摩擦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