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窦桂梅】幸福天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实录思考:1、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在尊重儿童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儿童体会到,我们不是一个廉价的同情者,而是一个反思者,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2、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教学生如何批注,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文字背后的感受,读出文字背后的思考,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从童话创作的角度,深入体会经典创作的内涵。
通过对小女孩的“小”,发觉对应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一个个的“大”,以及内心包蕴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从而体会童话永恒的魅力。
思路:1、从生活现实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2、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3、从童话角度出发: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第一课时:一、引出“不幸”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生:(师指一名学生朗读)——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女孩(板书:女孩。
学生读一读)。
加上“小”字再读,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我感觉小女孩身材瘦小。
生:我感觉这个小女孩个头矮小。
师:那么卖火柴的(板书:小。
至此补充完整课题)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呢?打开书浏览全文,谈一谈。
(学生静场,进行整体阅读,之后汇报。
)生1: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非常可怜的小女孩。
因为她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而且是非常冷的天气。
生2: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小女孩。
因为在大年夜里别人都是一家人团聚,而她却在卖火柴。
生3: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小女孩。
雪花落在她打着卷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她看上去非常美丽。
生4: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
因为她在大年夜的时候看到了她最疼爱她的奶奶,而且奶奶把她带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5:我认为这个小女孩是一个缺少疼爱的小女孩,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会打她的,而且唯一疼爱她的奶奶也去世了。
师:我听到了“可怜”、“穷苦”、“美丽”、“与众不同”这些语词。
真好。
阅读同一篇文章,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咱们就带着你们刚才说的那些感受再回到课文的文字中去,看看课文是怎么写出刚才你们所谈到的这些感受的。
或许会丰富你的认识,提升你的看法,甚至改变你的观点。
二、解读“不幸”(一)寒冷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来,放开声音读读。
(生齐读第一然段)师:再读读第一句话。
(重点品味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师:瞧,读到一个“冷”字,(课件突出“冷”)就自然会想到这个冷字背后的信息,这是告诉我们——生:天气冷极了,“冷”字,交代了天气。
生:再往下读我们会发现还有一个字——“雪”呢,(课件突出“雪”)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季节。
师:这是什么季节?(学生说冬天。
)师:那“黑”呢?生:这个“黑”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师:瞧,当你细读每句话,读到重点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词后面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现在,再读这句话,味道就不一样了,来读读。
生:(读出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语调越来越高,一种是语气越来越深沉。
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师:还是这句话,我们再读。
读到“冷”,什么感觉?生:我们感觉到冷,再加上“冷极了”,说明真的很冷。
师:注意紧跟这“冷”后面又出现了一个“雪”呢?生: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就让人感觉更冷了。
师:再注意,这两个词后面又多了一个“黑”,又是什么感觉呢?生:已经是三个“冷”了!让我感到那不是一般的冷,那是冷极了!师:如果我们在“冷”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才能体现这不一般的冷呢?生:加一个“极”,就是“极冷”。
生:不,我觉得加一个“寒”更好,“极冷”是说冷的程度,而“寒冷”的寒,不仅让我们体会到冷的程度,更让我们感到寒气逼人,令人觉得冷得可怕。
(板书:寒)师:你看,还是这句话,我们又读到了一层意味,再读更不一样了。
来,我们把阅读到的滋味送到句子中去,读读。
生:(学生再一次两种形式朗读这句话,语气一种是由弱到强。
一种是由强到弱。
精彩)师:(课件展示教师阅读批注的文本内容。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真会阅读。
你看,阅读一句话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词语反复咀嚼,不仅读出了词语背后的信息,还读出了词语内在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句一句也没有写小女孩,去掉可以吗?生:不成,这是环境描写,很重要。
通过细读,我们感觉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此恶劣,预示着故事的悲惨,小女孩的不幸。
(掌声)(二)恐惧师:是啊,就这样慢慢地读啊,细细地品。
看,小女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那就细读这段后几句话的描写,哪个词语触动了你,就把你读出的信息或感受等分享给我们。
(学生默读,而后发言。
)生:我觉得“光着头、赤着脚”说明了小女孩的穷苦,大冬天却是“光着头、赤着脚”。
生:是啊,小女孩从头冷到脚。
我还想补充,这里说是“大年夜”,“大年夜”本来是一家人快快乐乐温暖地在一起,而“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还在街上走着,我眼前仿佛看到这可怜的小女孩就这样光着头赤着脚向我们走来。
生:“一向是他妈妈穿的”也说明小女孩非常穷,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双鞋。
师:(教师因势利导)那就是说,小女孩一向就没有鞋穿。
好啊,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生:我从课文的最后一句“小男孩说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摇篮”一词说明小女孩的鞋非常大,这是安徒生用夸张的写法。
师:你看他多会读书,安徒生多有童话趣味啊。
他发现了“摇篮”背后的信息和修辞方法。
你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摇篮”中你还体会到什么?生:“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的时候可以拿它当摇篮”——我觉得这个男孩太调皮了,也不懂事,说的话挺气人的。
生:本来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已经很冷了,再加上我又读到的“又黑又冷”,我体会到,天简直冷到了极点。
生:小女孩已经够可怜的了,“她在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我从这个“吓”字看出小女孩当时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
生:我还想补充,“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这“吓”是因为“冲”,可以想象小女孩心里恐惧的程度。
(板书:“恐惧”)师:就在这样寒冷环境里,小女孩心中充满恐惧,没有办法(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引读)这一整天,谁也——(学生接读: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学生接读: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师:想象这里的谁,都会是哪些人?(沉静一会儿,不让学生答)作为高年级同学,我们一定浮想联翩。
那么、我们把你们想象的这些“谁”去掉,看看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去掉“谁”的句子)生:我认为用上两个“谁”,我眼前就浮现了那些形形色色的、衣冠楚楚的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这个小女孩,可见,课文的句子体现是是大人们的冷漠。
生:“谁”指每一个人,“没有人”指一批人,范围很广泛,没有第一句的程度严重。
“谁”字特别强调没有一个人买过她一根火柴,没给一个人给过她一个钱。
更能看出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师:还是这句话,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课件出示变换了角度的句子,引导学生完成:这一整天,小女孩,小女孩。
)生:这一整天,小女孩没有卖出过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师:不是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吗?既然如此,安徒生为什么偏偏不从女孩的角度来写?生:“谁”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说没有人买她一根火柴,没有人给过她一个钱。
而第二句话是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来说的。
我觉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比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更有强调的力量。
生:也就是说,第二句话只交代了结果,你不知道小女孩做了怎样的努力,就好像小女孩很笨,努力了一天也没有卖出一根火柴。
可是,课文的这句中是说,小女孩辛辛苦卖了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同情她,这样更加强调了这个人世间的冷漠无情!师:好一个冷漠无情!回过头来再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寒冷,这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吗?生:我觉得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了,还有社会环境的冷漠。
可以说小女孩从头冷到脚,从外冷到内,从身体冷到内心!(掌声)师:此刻,自然环境的寒冷,加上社会环境的冷漠恐惧,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对小女孩来说那可真是——生:(齐说)雪上加霜!师:(屏幕出示教师的批注)你看,刚才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抓住一个重点的句子,反复推敲、比较,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不也一样像你们这样获得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吗?(三)饥饿师:阅读的时候,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把你阅读的信息或者感受写在文字的旁边,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批注吗?批注就这么简单——下面就请你也试着从3、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
哪个词哪句话触动你,就把你读到的信息、感受,以及其他批注在旁边。
(学生充分自学第三、四自然段,并批注。
之后分享。
)生:“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觉得小女孩“哆哆嗦嗦”就是因为她一整天没有吃东西,又“光着头,赤着脚”走,“又冷又饿”。
师:你很会联系上下文读书、思考。
这一整天,那可是从早到晚,这里的“饿”是我们平常说的饿吗?生:小女孩是饿极了,那叫“饥饿”!(板书:饥饿)师:好啊,不仅读到了寒冷,还读到了“饥饿”。
生:要说寒冷,再加上饥饿,可以说,小女孩整个是“饥寒交迫”。
师:好!把这个成语批注在句子的旁边。
谁来读读,体会女孩此刻的饥寒交迫!(学生在文章中批注:饥寒交迫。
)生:我读到了这一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我觉得小女孩很美,可是她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美丽。
而且课文还写道,“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说明富人家很有钱,而小女孩却在这个大年夜在街上走着,冷着、饿着,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师:这个对比说得好!是啊,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你们注意了。
(课件突出:“她可没有注意这些”,“她可没有忘记这个”。
)一个没注意,一个忘不了。
这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生:小女孩这么美,她没有注意,没有人和她一起过大年夜,可是她却忘不了,我觉得这个对比,更让我感觉到小女孩的可怜和不幸。
师:其实,对比阅读批注也是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