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2016级宪法学考前冲刺背诵by冷师兄一、题型及分值1、单选(15个15分)2、多选(10个10分)3、名词解释(4题12分)4、判断分析(4题16分)5、简答(3题15分)6、论述(2题20分)7、材料分析(1题12分)二、重点章节(占80%以上)第一章第二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八章第二节第三节三、特别说明1、在复习时请结合自身情况,分配好时间。
时间充裕的,尽量全面复习;时间紧张的,先复习重点,文中有些内容可略看。
宪法就这样,没办法。
2、宪法考点很难把握,大家做题时也发现了,基本全是陌生的,感觉是复习了“假书”。
非重点也会考查,某些概念未在文件中列明,可结合教材复习,此份文件仅供参考。
3、考查选择题的,不必完全背诵,留意细节表述,对比记忆,注意区分即可。
重要的概念应当熟记,应对名词简答分析论述。
4、记忆时应当掌握方法,长段文字先记关键词(特别是大题),人大及常委会职权之类的可以对比记忆,必要时还可以利用口诀记忆。
5、法条会考查一定分值,群里上传了重点法条的文件,可下载使用。
但不会要求完全一字不漏地写下来,记住要点即可。
6、考试时遇到陌生的题,不要慌,大家都记不住。
尽量写,言之有理也会酌情给分。
比如名词解释可从某主体+为了什么+内容等角度去还原。
第一章第二节宪法的性质与地位(重点)一、宪法的性质(一)宪法的公法性1、从利益上说,宪法体现出显著的公共利益性;2、从宪法关系的主体上说,宪法关系的主体至少一方具有公的属性;3、从宪法规制的对象上说,宪法是以公权力(职权)为规范的核心;4、从宪法的内容上说,宪法以国家的公共政策为重点之一。
(二)宪法的政治性1、从制宪的目的看,宪法具有特定的政治目的;2、从宪法产生上看,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竞争的政治产物;3、从宪法的精神看,像每个国家宪法都蕴含和直接表达着特定的政治哲学思想或者意识形态;4、从宪法的内容看,宪法具有政治宣言的特性,同时它还规定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原则。
二、宪法的地位(一)宪法是根本法(从四个方面理解)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规范;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根本规范;3、宪法是普通法律的根据法;4、宪法是最高效力之法。
(1)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地位,其他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任何违背宪法的法律法规无效;(2)宪法是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任何行为都不得违反宪法的规定。
(二)宪法是母法三、宪法的功能(一)宪法是国家组织之法1、宪法确立了建国的目的、原则和体制。
2、宪法确立了国家的组织结构。
3、宪法确立了国家的区划结构。
(二)宪法是权力之法1、宪法对国家权力所属的明定(1)现代宪法将国家权力所有者和行使者进行了分离,将国家权力归属于人民,然后将此进行分解,分别授予不同国家机关专门行使;(2)宪法确立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既是国家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宣示,也是规制国家权力在行使中的目的性,即为人民谋福利。
2、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1)从权力的横向配置来看:现代宪法主要确立了“三权”配置模式和“五权配置模式”。
(2)从权力的纵向配置来看:主要有中央集权式的权力配置和地方自治式的权力配置。
3、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1)宪法设置国家权力的范围和边界;(2)宪法规定了国家行使权力的禁止性事项;(3)宪法设立了行使权力的例外情形和附加情形。
(三)宪法是权利之法1、从宪法产生的根源上讲,宪法源于权利。
2、从宪法的价值上讲,宪法也称为权利之法。
因为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是宪法核心的价值。
3、从宪法的功能上讲,宪法被称为权利之法。
宪法对人和公民权利保护具有根本性地位和特殊功能。
4.从宪法的内容上讲,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典对人和公民的权利进行了专门详尽的规定。
第二章宪法的渊源与构成1、宪法渊源:宪法典、宪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宪法性法律(如选举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宪法惯例(又称宪法习惯,我国有)、宪法判例(我国不是)。
2、宪法的分类:(1)按是否有统一法典形式: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的代表。
(2)按修改程序的难以程度:刚性宪法、柔性宪法。
一般不成文是柔性,但有的成文也属于柔性(如哥伦比亚、智利、秘鲁)。
(3)按宪法制定的主体:钦定宪法(1814挪威王国宪法)、协定宪法(1809瑞典宪法)、民定宪法。
3、宪法典的结构:我国的顺序和构成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138条,有序言,但没有附则。
第三章第四章温馨提示:据莫江平老师说,第三四章总共可能涉及1至2分,估计为选择题。
1、制宪权主体(全体人民),制宪机关(第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
解释宪法(常委会)。
修宪机关(全国人大)、修正案公布(惯例人大主席团)。
2、人权是一种消极权利,公民权是一种积极权利。
2004年修正案人权入宪:国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五章中国宪法中的公民权第一节公民权的含义(重点)一、公民(一)公民的内涵现代意义的公民内涵在内涵上发生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概念的提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公民是与国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有资格、有能力与国家直接相关的一种公共身份。
3、公民享有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公民与国籍1、取得方式:原始国籍(基于出生而取得),继有国籍(自己申请或法律规定)。
2、我国的具体规定p75(三)公民与人民的区别1、性质不同。
公民是与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
2、范围不同。
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广泛,公民除了包括人民,还包括敌人。
3、地位不同。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而公民中的敌人,不享有全部的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受到限制,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光荣义务。
4、公民是一个个体概念,而人民是个集体概念。
二、公民基本权利(一)公民权1、含义:公民权利(简称公民权),是指公民根据一国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的总称。
2、分类:在公民权体系中,按照规定公民权的法律规范效力等级的不同,可将公民权分为公民基本权利和公民一般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权,而公民一般权利是宪法宪法之外的其他法律规范规定的公民权。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和特征含义:公民基本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享有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1、公民基本权利是由宪法规定的权利。
2、公民基本权利体现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
3、公民基本权利体现了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
4、公民基本权利具有不可缺少性。
(三)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1、公民基本权利的界限可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不得损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二是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2、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界限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1)在宪法规范中直接规定具体权利的限制;(2)在宪法规范中不作具体的限制,只规定依法限制的原则;(3)在宪法规范中对某些基本权利不作具体限制,但对各种权利和自由加以总的原则性限制。
我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3、需要注意的是:(1)不同国家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内容也可能有所不同;(2)有些权利是绝对不受限制的;(3)在紧急状态下,为了公共利益以及公民生命财产的需要,可暂时性的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限制;(4)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符合宪法规定的目的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保留原则。
(四)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1、消极权利:无须国家干涉即能实现的权利,如财产权和继承权(规定在总纲)。
积极权利:依赖于国家权力的积极作为才能实现的权利。
2、教材按照公民基本权利的性质分类:平等权、参政权、自由权、财产权、受益权、权利救济权。
p78三、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之间的关系1、公民基本义务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根本责任,是国家权力赖以存在的基础和保证。
2、我国宪法典中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包括:详见p79第二节公民的平等权(重点,可能出论述)一、平等权的概念1、形式平等:不考虑每个“具体”的人天然的差异,认为每个“抽象”的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起点相同,因此也被称为机会平等。
2、实质平等:是指因为特定的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与其他人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实质上为公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条件,缩小由于形式上平等造成的差距,又叫条件平等。
3、需要注意:实质平等只是对形式平等的修正和补充,不能完全取代形式平等;实质上的平等不是绝对平等,不同于结果平等,不是平均主义。
4、平等权:指公民要求国家同等保护,不受无礼的差别对待的权利。
从性质上看,平等权具有以下特征:(1)平等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权利。
(2)平等权是置于其他一切权利之上的权利。
(3)平等权属于保障性权利。
二、平等权的宪法规定三、平等权与合理差别平等权的内涵既包括形式平等,又包括实质平等。
形式平等要求一律平等,实质平等承认合理差别。
所谓合理差别,是指为了保障实质平等,立法时采取的具有合理依据的,并且是在合理程度上的差别。
从我国的法律实践看,合理差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人生理上的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
(2)根据民族差异所采取的合理差别。
(3)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对任职者采取的资格限定。
(4)根据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而对从业人员权利进行特殊的限制或保护。
第三节公民的参政权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现行宪法第3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二、批评权和建议权(第27、41条)三、控告、检举权p84补充:我国宪法还没有明文规定的:生命权、沉默权、隐私权、环境权、知识产权、营业自由、罢工自由、迁徙自由、传教自由。
第四节公民的自由权(重点)一、表达自由(一)表达自由概述1、含义: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观点而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
表达自由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
2、限制:一方面,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包括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另一方面,不得侵犯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如名誉权、隐私权等3、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二)言论自由1、言论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
从广义上来说,言论自由不仅包括口头表达方式,还包括其他表达方式,其内涵和外延与表达自由权相同。
2、具体而言,言论自由在行使时注意以下情况:(1)不得使用煽动性言论煽动他人实施违法行为(2)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主要指名誉权和隐私权(3)不得使用猥亵或淫秽言论等违反公序良俗(4)不得发表虚假言论造成公共利益的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