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基础》课程参考
《石油地质基础》是石油工程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
涉及内容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基础地质和油气地质两部分,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各种矿物、岩石基本特征等地质基础知识以及油气藏基本特征。
后一部分为重点, 其核心是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
课程概述
《石油地质基础》的课程内容按教学性质分为3种类型:
(1)认知型,包括石油地质的基本知识: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沉积岩和沉积相,古生物地层,构造运动等各类名词、术语和概念;各种地质构造的识别等;
(2)技能型,包括常见造岩矿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各种常见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和描述,地质图件的判读和绘制;
(3)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例如根据构造资料和沉积特点推断生储盖组合的类型,进而判断油气藏的成因及类型等。
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优选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地质科学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解。
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具体方法和手段的确定以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原则。
首先对包括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内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教学功能和效果,给各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以明确的定位。
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互为补充。
课程选用基于移动课堂信息化平台,改进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充分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成性、多样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有效性,缩短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目前,《石油地质基础》课程的教案、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学习任务单、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动画、在线作业、在线测试、试题库、行业和职
业标准、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源均已制作完成并上传到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上网查询,满足了本课程的教学需要。
课程大纲
01
人类的家园——地球
课时
1.1地球概况
1.2地球的圈层构造
1.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02
多姿多彩的矿物世界
课时
2.1矿物的概念及形态
2.2矿物的物理性质
03
沧海桑田的变迁动力——地质作用
课时
3.1地质作用概述
3.2内力地质作用
3.3外力地质作用
04
岩石-矿藏的温床
课时
4.1岩浆岩
4.2变质岩
4.3有机矿藏的聚集地--沉积岩
05
沉积相--水的“孩子”
课时
5.1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5.2陆相组
5.3海相组
5.4海陆过渡相组
06
地球史书与史书中的特殊文字“化石”课时
6.1鸿篇巨制编年史
6.2地层
6.3问庚年轮
6.4地层划分与对比
07
地壳活动的踪迹——地质构造
课时
7.1沉积岩层的产状
7.2地质构造
08
探索地下油气的奥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课时
8.1油气藏中的流体
8.2油气成因争论——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8.3哪些岩石可以生成油气?——烃源岩层
8.4储存油气的介质——储集层
8.5油气在地下的保护层——盖层
8.6油气是怎样运进“油气藏”的——油气的运移8.7装油气的容器——圈闭
8.8油气藏的形成
8.9油气藏的类型——多姿多彩的油气库
8.10非常规油气藏——油气领域的“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