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场作文语言出彩技法

考场作文语言出彩技法

考场作文语言出彩技法
云南省陆良县小百户中学王崇翔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感情的凭借,一切文章都要靠语言来实现,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就是说文章要有文采,要有趣味、要耐读。

所以考场作文语言也要有文采,才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获得高分。

一、俗语的引用。

俗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流传着的定形的话语,它具有普遍流行又简练形象,使用它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既简洁形象又生动活泼。

如:
一处小院,隔墙住着两家。

老刘是一位从事“爬格子”的,妻子、女儿一家三口。

墙那边,听说是什么局长。

老刘家种着些豆角,而墙那边也长着些丝瓜。

豆角藤顺墙蔓过去,瓜秧沿墙爬过来。

绿油油的豆角,长条长条的丝瓜,长得讨人喜欢。

局长家三天两日,来客络绎不绝。

到晚上,局长家灯火辉煌,宾朋满座;而老刘家,冷冷清清,“一盏灯漂白了四壁”。

初作邻居时,见面也打打招呼,道个好。

后来,局长便把招呼给免了。

对老刘的招呼,只是很高傲地点下头,再后来,这点动作也没有,如同一个面无表情的蜡像。

老刘心里感叹着:“我曾尝试着接近别人,无奈别人看不起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啊!”于是两家都不去管那些爬过墙头的豆瓜,—任它们长着。

日子照过。

——(2005年山东淄博中考满分作文《邻居》) 这里的“爬格子”是指从事写作的俗语,“一盏灯漂白了四壁”多么简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老刘家的冷清,没有宾朋来客,也不热闹。

读了这些熟悉的俗语,就如同在他乡遇见了老朋友,阅卷老师肯定会眼睛一亮,判给高分。

再则引用这样的俗语,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应给高分。

引用了俗语的文章,读起来还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二、修辞的运用
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把读者引入到一个美妙的境界。

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反映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如:篱笆修筑竖三桩,暖流涌动感心房。

感恩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存在的,我们感恩是因为曾经获得和索取——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师长的教导……曾经有一股清泉,润泽心田;曾经有一阵和风,唤醒希望;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你困苦时,把手伸向了你。

这份帮助,也许是送来千金,也许只是投来一个小小的眼神,但都足以让我们心生温暖,渡过难关。

感动,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在心田里发芽。

在心的指引下,我们感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感恩图报,也许在心灵接受到爱的讯息时只产生谢意,那么,何不把它化为行动——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温暖的肩膀,都行。

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两肋插刀;恩于他人,武子岳父结草衔环;感恩于人民,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以行动感恩,青史留美名。

一万次的空想都不及一次行动,再大的谢意也比不上实质性的帮助。

感恩是心头的一张邮票,惟有用行动去传递,才是真实而美丽的。

真诚甘泉淌心间,诚意火把暖两人。

势利的感恩只是另有所图。

感恩的心是真诚的,帮助的人已伸出真诚的手,受助的人若衷心感应,快乐和幸福会同时飞向两个人:他真心报答,坦然而快乐;我接受回报,幸福而满足。

感恩就像天上的繁星,彼此真诚地照耀着,温暖着,默默守望,相映成辉。

——(2005年武汉中考满分作文《感恩的心》) 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使人感到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感恩于朋友,梁山好汉两肋插刀;恩于他人,武子岳父结草衔环;感恩于人民,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组排比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感恩的不同形式,又使语气自然流畅,很有气势。

三、专业术语的巧用。

科学发展到现在,形成了许多专业,许多人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里工作,但人又是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生活,不可避免地接触、使用跨学科知识。

有时候,我们把不同专业领域里的术语交叉使用,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

作文也一样,使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可以增强趣味性、可读感。

如:……
镜头对准我们的社会——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着,无产阶级专政或称人民民主专政“在”着,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在”着,人民当家作主“在”着……全都完好无损。

稳定压倒一切,和平发展是两大主题,物质和文明两手都要硬,经济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着……祖国一片繁荣,形式一片大好。

……
——(2005年山东淄博中考满分作文《国在山河破》) 读了这些语句,我们感到很有趣,因为它用了许多的专业术语。

四、诗词语句的化用。

我做过无数的梦,梦到庭院深深,可以收藏得住月亮;梦到嫦娥恬静的面颊,冰清的裙裳;梦见闻到了那桂花树传延千里的流香;梦见依偎在妈妈怀中,亲人相聚,共度中秋时光……
然而,月有圆缺阴晴,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 婉转悠扬的笛声伴水飘来,圆月清风中的大地显得格外清宁冷静。

“闭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大观园的两位女儿啊,虽是锦衣玉食,无奈寄人篱下,父母双亡,中秋之夜孤单的身影,更显感伤。

面对万家团圆,湘云、黛玉的联诗又显得如此凄美悲凉。

“明月几时有?”苏轼把酒问月。

中秋良宵,弟兄分离,杳无音讯,唯有皓月孤影
相伴,“起舞弄清影”,一夜难成眠。

罢,罢,罢!无法相见又何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共在圆月之下,即使远隔千里,也算是另一种相聚吧!
一载载中秋月,记录下欢声笑语,记录下离愁别绪,而无论古月今月,人心千变,月总是月,于中秋展现完美。

中秋赏月,月亦可读,可思,可品。

月圆月缺,是自然中最奇妙的变换,轮回往复,不止不息。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福祸相依,顺逆同在,欢笑抑或悲伤,上升转而消沉,而生命永无止境。

人们往往把自我丢失在名利场、社交海中,得意则肆意狂欢,失意则怨天尤人。

而月,依然悬于当空,无声地实现自己的循回,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般清宁冷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样晶莹坦荡,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中秋思月,让我们像月一样,释然阴晴圆缺,笑对悲欢离合。

——(2006年淄博中考满分作文《中秋思月》)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很深厚,主要是它化用、引用了许多诗词名句。

“月有圆缺阴晴,又怎能总是完美无缺?人有离合悲欢,又岂能奢求永久的团圆?”这是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化用。

“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则是对《菜根谈》“宠辱不惊,闲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上云卷
云舒”的化用。

文中“闭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句是从《红楼梦》中引来的,这一切,都符合文章的意境而使文章增色。

五、幽默语言的妙用。

“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

所以“好同学”避而远之,“捣蛋鬼们”心向往之,我在还没有弄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时。

就坐在了“最后一排”。

暑假前的一次考试,我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名次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遥远的岭南啊,顿时成了我的“后花园”,可我却没有苏东坡的豪放洒脱,吟不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妙句。

当老师宣布这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两眼昏花,头晕耳鸣,真的快要支撑不住了。

抬头一举目,关心我的全是班中的几个成绩差的“捣蛋鬼”。

窗户在我的左手边.凉风习习,吹散了我眼前的雾霭。

几个“捣蛋鬼”对我眉目传情。

挤眉弄眼,“本地土著”送来独有的问候。

“嘿,小黑,不要垂头丧气。

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阿蔡用辩证法安慰。

“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就是没考好嘛!还有下一次嘛!”老陈的精神胜利法,听听。

蛮有道理。

他们表面嬉皮笑脸,课堂上嬉笑怒骂没个人样,可在暗地里也在下功夫呢!阿蔡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背单词,老陈在宿舍睡觉时经常发出“我考上了”、“我成功了”的声音。

看着他们真诚的眼神和自欺也欺人的笑容,我又有了信心。

——(2006年上海中考满分作文《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这是一篇散发着灵气、诙谐、幽默的考场佳作,选材巧妙,语言有文采。

如:“…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

所以…好同学‟避而远之,…捣蛋鬼们‟心向往之”,本来“ 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等词语是用来写自然、气候的;“避而远之、心向往之”是文言语句,这样反常使用增加了幽默感。

还有引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化用,“名次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遥远的岭南啊,顿时成了我的…后花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诙谐有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