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壮锦

壮锦

壮锦日期:2010-12-09 作者: 来源:我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纺纶”的出现,可见织布是古人最早的发明创造之一,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是谁看到了自然界的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色后突发奇想,把织布用的线染成各种自然界常见的颜色,然后织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布,于是真正意义上的锦便诞生了,从此也拉开了华夏文明3000多年的织锦历史。

壮锦是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捻的丝线作彩纬织入起花,再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经线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壮锦是壮族古老传统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锦承载和凝聚了壮族妇女千年的聪明智慧与审美情趣,它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解放后又改称为壮。

所以在解放以前民间称壮锦为“土锦”、“僮锦”、解放后才叫壮锦,由于织物质地厚实、花纹漂亮,所以也被称为“绒花被”,主要用于制作衣裙、被面、背包、台布等。

为了寻找这项古老的技艺,摄制组来到了广西,找到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刘慧军所长,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壮锦发源地之一的忻城县。

忻城,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壮锦的发源地之一,壮锦在这里曾经辉煌一时,乾隆时期的《庆远府志》中这样写道“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

曾经作为贡品的壮锦如今已经是岌岌可危了,摄制组在忻城县采访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还有壮锦的存在。

最后在老奶奶的指引下,我们找到原忻城县壮锦厂厂长蒙如君。

从蒙如君那里我们了解到,自从壮锦厂倒闭以后,原壮锦厂的职工大部分都出门打工了,剩余在家的也都不从事壮锦织造了,现在整个忻城县只有五六个人还在零星地做着,但是岁数都很大了,当蒙如君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为了不影响家里人的生活,摄制组把拍摄地点放在了当地的旅游景点土司衙门里,在这里,我们终于目睹到了壮锦这项古老的织锦技艺。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对织锦人极大的考验。

织锦时,艺人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

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一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综线牵引,来回往复,便会织出美丽的壮锦,在明清时期壮锦一直作为地方向朝廷进贡的贡品而扬名全国,所以壮锦在历史上便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锦,也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锦。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这里的手工织机就是指“竹笼土织机”。

用竹笼起花,是壮锦织机最大的特点,它把挑花结本和上机织造紧密结合在一起,另外壮锦的经线是穿在一根木棒上、织的时候与身体连在一起,也就是说身体就是织机的一部分,只有达到人机合一,才能织出美丽的壮锦。

在历史上,壮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锦也明显受到汉锦的影响,特别是蜀锦对壮锦的影响最大,这在壮锦织机上就能看得出来,它既吸收了蜀锦挑花结本绝技,又保留了少数民族锦所特有的那种通经断纬随心所欲变化色彩的特点。

《广西通志》载:“土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她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从原始的单色棉线发展到五颜六色的各种丝线,在材料的变化上就能看出壮族人民追求美的足迹。

壮锦是采用没有捻度、上过浆的棉线为经线,而且经线是保持原有的自然色,纬线是采用经过炼染加工的彩色棉线或者丝线,一般要比经线粗。

壮锦的材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材料的改进使壮锦在质量和美观程度上得到了很大提高,也使壮锦从传统的日用品上升到艺术品的境界,得到更多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在我国传统的织锦中,都少不了打纬的工具,它们外形上虽然有一定的区别,名字也会不同,但是作用都是一样的,壮锦里面打纬的工具叫纺线车,他们的工作原理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制作梭子中间的纡子。

首先把准备好的棉线放到线架上,再把准备好的纡子放到摇车里,然后把线的一端穿在纡子上,一手摇线车,转动纡子,一手走绞,用手捻住棉线,控制方向,使制作出来的纡子像杏核一样,两头细中间鼓。

传统的牵经一般都是在一块空地上进行,先把几根木桩分两组钉在空地上,中间的距离要保持心中有数,以便于算出经线的长度。

把准备好的经线放在牵经板上,找出线头然后根据每次织造尺寸大小,把经线根数牵出来,牵经线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在开头的地方要留出一个八字的交叉口,为以后装机的时候能够分清上下经面。

如果要织一幅60厘米的作品,那么经线便要牵到30—50米之间,都要比实际的作品长度要长的很多,每次牵多少根线熟练的艺人都记得很清楚,一般经面上1厘米要30根经线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要织一幅宽35厘米的作品就要牵1050根经线才可以,长度可以自己控制。

牵经线是织前准备的一个重要步骤,一般两个人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够完成一副长30米、宽35厘米左右的经线,费时费力,牵经就是把棉纱一条条地纵向紧密排列,并且要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开口,牵经的目的就是确定经线的长度和宽度。

把需要的经线长度和根数牵出来后,先整理经面,再用竹筘把牵好的经线捋顺,穿筘是为了区分上下纱排列有序不乱,方便下一步的装机。

穿筘要求不高,没有漏筘和重筘的现象就不会影响工作。

穿筘结束后还要把经线卷在卷经筒上,卷的时候注意不要把经线弄乱,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经线卷完后就可以装机。

装机就是把牵好的经线装到织机上,并分出上下经面,然后在经线上穿提花线、穿筘、装联动装置。

首先把卷经筒放置在织机的前端,把经线一头栓到已经绑在腰上的棍子上,经线绑好后,就可以穿提花线了。

穿提花线所用的白色丝线称为“扦线”。

扦线是和经线连接在一起的,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在织造过程中提拉下面的经线,二是为了方便过花,首先将牵线搭到竹笼上,然后将每一根经线对应一根扦线穿过去,穿的过程中顺序不能打乱,一共有1050条经线就要穿1050条扦线。

这是一个既要细心又有耐心的工作,经线非常细密,操作起来非常繁琐。

穿好经线后就可以把仟线收紧了。

仟线全部穿好后,工人师傅还要在线头处穿筘(kou四声),这里的竹筘和前面卷经时的穿筘是一样的,先将拴好的经线解开,利用上面有勾子的铁片将线从竹筘的孔隙中穿过,穿筘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重筘,不能漏筘,同时也不能将经线的位置打乱,以免影响以后的织锦工作,这个竹筘不但清晰的将每根线分开,还是织锦时用来拍打纬线的工具。

装机最主要的就是分经面,它是先用一根线把经面分为上下两层,在把分开上下两排的经线用类似8字的手法分别通过翻头结在翻头木片上,这样上下两排经线交叉着就可以形成开口。

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的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壮族妇女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本民族崇拜的日月星辰、祥禽瑞兽或奇花异草巧妙地编织于织锦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锦图案纹样造型概括简练、朴实大方,在形式上主要有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装饰纹样三种。

在内容题材上,聪明勤劳的壮锦艺人擅长以仪态万千的大自然为丰富的创作源泉,将他们生活中所看见的鱼、鸟、兽、虫、花草树木等经过提炼加工,设计成一幅幅精美生动的图案,然后再织入美丽的锦缎中,以反映壮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意匠之作是根据设计好的图案要求,在意匠纸上将画好的图案横向、纵向放大,设计排列并且按纹样进行着色,使它成为可以在竹笼上进行编织的完整单元图案,意匠之作的目的是为下一步挑花结本做参考,因为在意匠纸上,每一个空格和每一条线都代表固定的线数。

画意匠的时候要注意把要显花的纹样用鲜艳的颜色画出来,颜色与颜色间要对比强烈,有层次感。

着色的过程也是初步给织锦配色的过程,当然这个配色只是初步的配色,它主要是为了方便下面的挑花结本,民间织锦艺人在织造的过程中很多都不按照意匠纸上的颜色进行织造,他们都会单独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配色。

壮锦的配色和其他传统的汉锦配色有很大区别,它是拿着画好意匠纸进行二次配色,也可以说是二次创作。

传说宋代有一位美丽的壮族姑娘叫达尼妹,她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的露珠,附着在蜘蛛网上闪烁着异彩,便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线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精心描摹纺织。

从此就产生了瑰丽的壮锦。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却蕴含了壮族老百姓对美得企盼和对自然的感悟,可以说壮锦的配色是壮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理解的高度概括,她们把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颜色织入壮锦中。

“红配绿,看不俗”是壮锦艺人对壮锦用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他们一般不受大自然色彩的束缚,用色大胆,不拘一格,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喜欢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调综合概括、提炼、夸张,甚至变色等,以加强图案的装饰效果,使要表现的内容更加鲜明突出,整个画面更加活泼靓丽。

总之,一幅壮锦,艺人们常常喜欢用几种颜色甚至十几种颜色搭配编织,一种图案不同的艺人织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这是因为壮锦艺人在织造过程中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融入到了织锦中,使漂亮的织锦在内涵上又多了一层亲切的人文气息。

“凡花必先挑而后织,花有本,挑有式,织有法”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关于织锦这样记载。

意思是说,要想织锦就必须先挑花结本,并且挑花和织造都有自己独特的技法和规律,挑花结本是中国提花织物最原始的方法。

壮锦是我给少数民族锦中唯一一个需要挑花结本的锦,它是直接在织机的上进行挑花,花本也直接结在竹笼上,并且挑和织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壮锦图案大部分都是连续纹样,所以只需挑出一个完整的图案,后面的就可以利用竹笼伤的花纹不断循环的原理进行挑织,而不需要二次挑花,通俗点说,挑花就是设计一个程序,后面织造都是按照这个程序来完成的,挑花结本是壮锦最核心的技艺。

挑花前,首先在平整的经面上织上几梭通经通纬的平纹,这样做是为了固定经面,挑花时根据事先画好的意匠稿用挑花尺挑起需要的经线,而这个挑花尺所处的位置就是代表意匠纸上一横条方格的位置,也是织锦过程中的一条纬线,在操作的时候工人要不断参照“意匠”,需要用纬线进行图案组合的时候就用挑花尺将经线挑上来,没有图案地方的经线压下去。

挑好后,可以利用较粗的竹筒将线更清晰的挑起,把挑花尺放在竹筒的前面,然后用力划过经线,没有被挑起的经线上的仟线就随着挑花尺移到了后面,和经线紧密连接的仟线就轻而易举的被找到,将这些仟线整理好,然后用花签从这些仟线中穿过,并固定在竹笼上,这样织锦的一梭花纹就弄好了,然后将整个图案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挑花,等这个图案全部挑到竹笼上以后,就可以按照竹笼上的花纹进行循环挑织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