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番禺沙湾古镇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摘要:广州番禺沙湾古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

通过全面评估沙湾古镇的核心价值、个性化特征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以整体性、原真性为核心的保护与发展的思路与策略,并指出了沙湾古镇保护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提出保护措施且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的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沙湾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的工作。

关键词:沙湾古镇;核心文化价值;保护与发展沙湾古镇历史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依赖于当地居民自发组织修缮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地居民对古镇的保护积极性并不高,只有当地政府出资对古镇中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单体进行了保护与修缮。

直到2003 年末,才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正式编制了古镇整体的、系统的历史保护规划,并陆续进行了保护规划的局部修编及相关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古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承载着历史文明的传统文化遗产,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与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沙湾古镇概况始建于南宋,所在之地原为古海湾畔半月型的沙地,故名“沙湾”。

古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番禺中部西端,毗邻穗港澳,水陆交通便利,沙湾水道和市桥水道分别环绕镇南北外围而过,内有滴水岩山体耸立其中,北以大夫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区内河涌无数,是一典型的山水城镇现镇域面积52.71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5个社区居委,人口12余万。

2沙湾古镇的核心文化价值沙湾文化是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水乡文化。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大量祠堂、庙宇等古建筑和商业遗址、民居遗址保存完整。

广东音乐、飘色、龙狮、兰花、饮食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长盛不衰。

2.1集中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变迁史在唐宋以前,沙湾古镇所在地还是以青萝嶂为中心的海岛。

“大约在宋代的时候,青萝嶂的西面和北面都已冲积成陆,北江河口大致应在沙湾与顺德大良之间。

至迟于南宋末年,沙湾古镇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民。

率先于此定居的人们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山脚下,随着这块冲击平原不断向东南发展,并结合人工围垦,古镇在清中叶以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居三坊十三里”的主要空间格局。

沙湾古镇山岛冲击成陆,之后伴随着迁入居民的人工围垦,这种村镇发展模式基本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村镇形成、发展的一般模式。

古镇从南宋末至今80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仍保存较清晰,且空间内容丰富,是研究珠江三角洲城镇变迁史的典型代表代表之一。

2.2传统空间格局及传统空间肌理保存较完整在8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沙湾古镇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格局。

既有反映小同社会文化属性、小同空间形态与肌理的“民田一一沙田”空间格局,又有体现宗族文化的宗族空间格局与体现岭南沿海地区传统水乡特征的山水空间格局,及反映私营经济繁荣发展的商业空间格局等。

具体而言,沙湾古镇的“民田—沙田”空间格局是以自然冲积成陆与人工围垦为形成背景,而古镇几大宗族垄断土地所有权与加强宗族空间防卫是导致“民田一一沙田”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囚索。

“民田一一沙田”空间格局山具有明确分界线的民田区与沙田区组成;民田区主要为几大宗族聚族而居的集中居住区,区域内的划分标准是整齐的里坊,主要的建筑特征是石街石巷、长期性建筑;沙田区为民田区之外,佃农耕种和居住的区域。

区域内无里坊划分,以水路交通、临时性建筑为主要特征。

古镇宗族空间格局体现了各大宗族之间分区而居,各自具有较为明确的宗族领地,领地内一般排斥他族成员居住,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宗族力量。

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既满足了居民的生存需求,又体现了中国人择居的传统“风水”思想。

古镇商业空间格局主要指古镇传统的“三街六市”,其中“三街”都是富户聚居、广厦连绵的名街,“六市”则百业并陈。

2.3乡土建筑文化沙湾古镇幸的乡土建筑是沙湾及广府民间文化不同类型的物化表现,是沙湾古镇保护的核心部分,这些建筑包括遍布各处的宗祠、庙宇、民居(含侨居)、书室、牌坊、店铺、古井、古桥、麻石铺道,甚至历史街区,新城区建于古镇区之外,因而使其基本格局得以基本保存。

沙湾古镇约有7h㎡的古建筑群,区域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敬记文物7处,区级敬记文物39处,共49处。

在建筑工艺制品上,沙湾古镇保存了大量的砖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画等艺术精品,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广府地区特色。

2.4宗族文化在宗族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最能反映沙湾宗族文化的便是分布于镇区各处的宗祠建筑及祖先坟墓,包括祖祠及甲、乙、丙、丁四房支祠和分房祠、家庙,如留耕堂、肯构堂、思贤堂等。

但这些祠堂除留耕堂得以保护和对游客开放外其余都失去了其原有的风貌特征而作为其他的作用,如作村委会、治安队办公处及幼儿园所在地或大门紧闭。

我想当地文化部门有必要作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和整理,从而可以系统展示独具特色的古镇宗族文化。

2.5传统非物质文化气息浓厚历史上沙湾重教育、兴科举,兴建过不少私塾,自南宋以来,出现了进士何起龙、何子海、何会祥、王渐速、王原相等数十人,举人、贡生数不胜数。

古镇文化积淀十分化丰厚,留存至今的民间文化以沙湾飘色、沙坑醒狮、广东音乐、兰花和特色饮食等为代表,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飘色之乡”“中国龙狮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民间雕塑之乡”“广东省古村落”等荣誉称号。

3沙湾古镇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3.1历史风貌完整度欠缺虽沙湾古镇相对珠三角地区的其它古村镇保存较完整,但相对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历史风貌的完整度水平仍有较明显的差距,建国后兴建了许多干扰传统风貌的现代民居建筑并且古镇山水田的生态架构和自然景观风貌已遭到严重破坏,新镇区与古镇区交界的建筑缺乏有效的风貌与高度控制,新旧镇区间没有过渡,古镇的空间形式和格局的延续遭到阻隔,现在已经很难感受到古镇原真的风貌特色。

3.2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短缺,人居环境较差,传统民居年久失修,部分居民逐渐迁出,古镇生活功能逐渐衰败,原有的风貌特色逐步丧失。

3.3作为区域的文化标杆尚有欠缺目前,沙湾古镇相对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较为落后,资源利用及在整个岭南地区的影响力尚有欠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4建筑被破坏严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大都遭受劫难而破坏严重,近年重修的多是民间组织的。

现存沙湾镇区的庙宇有:玉虚宫(北帝庙)、武帝古庙(祀关公)、康公庙等。

宗祠建筑及祖先坟墓,包括祖祠及甲、乙、丙、丁四房支祠和分房祠、家庙,如留耕堂、肯构堂,思贤堂等共162座。

但这些祠堂除留耕堂(现存祠堂只有10余座)得以保护和对游客开放外、其余皆作他用,如作村委会、治安队办公处及幼儿园所在地或大门紧闭任其破落。

3.5保护资金的困难目前沙湾古镇的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缺乏民问的多元化投资,在旅游收入小理想的前提下,导致当地政府现阶段急于收益,这都给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例如当地有关部门原希望采用围蔽收费方式来提高旅游收入,缓解保护资金困难,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最终这种收费方式被取消。

3.6缺乏当地居民的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由政府强力主导,缺乏当地居民的参与。

例如上述沙湾古镇采取围蔽收费一事,当地许多居民并不赞同。

然而,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实例,正是因为有了当地居民的参与才取得巨大成功。

如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白川乡,正是由于白川乡荻盯地区的全体居民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白川乡荻盯地区于1995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因此,未来沙湾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应更积极地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正如《华盛顿宪章》所述:“居民的参与对保护计划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应加以鼓励。

历史城镇和城区的保护首先关系到他们周围的居民。

”4古镇发展策略4.1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应在理清古镇传统山水空间格局的基础上,了解古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空间肌理,之后再根据现状及其它相关因素划定核心保护区、适当范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及环境协调区。

比如传统宗族空问格局主要由何、黎、王、李、赵五大宗族各自聚族而居组成,并形成了各自的宗族领地,且同姓宗族领地内又有更进一步的空间划分,其空间格局和空间肌理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制定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与方法时应尊重与保护两个区域各自的原真性与相对的整体性,反映二者在场所精神、空问肌理等方面上的特征差异。

4.2积极整治小良因素与恢复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整治的对象主要是影响古镇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恢复的对象主要是古镇中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场景。

例如沙湾古镇久负盛名的“六市”之首“安宁市”,在“大跃进”时期,拆除了其中心区的几座地标性茶楼,现今在原来重要的历史场景所在地选择性地重建了几座仿古形式的茶楼(安宁西街4幢标志性仿古建筑大茶楼、冠南楼、金龙楼和青萝会馆,成为沙湾特色茶楼食肆)它们既有历史景观的可供观赏的作用,又能适应古镇原真的生活形态,此处历史的“真实”的意义远大于现实的“真实”。

4.3划拨资金支持为保证古街区和古文物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及时拯救因年久失修而损坏较严重的古建筑,沙湾镇除支付计划内的修复费用外,在古镇财政中每年定期拨款用作日常管理经费,沙湾镇投入的各级财政保护维修资金有力保障了基础设施改造、历史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工程的顺利开展。

5结语沙湾古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资文化遗产,但较国内外其它著名古村镇的历史风貌完整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资源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沙湾古镇的保护与更新应尊重与保护古镇传统空间格局的整体性及其空间肌理的原真性、历史轨迹的完整性,以及适当地开发旅游。

针对沙湾古镇保护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指出未来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应致力吸引多元化的民间投资,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以及整合与利用周边资源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1] 郭谦,颜政纲.番禺沙湾古镇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14,(2):37-43.[2] 吴子瀚,李郇.传统广府村落公共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J].南方建筑,2013,(4):64-67.[3] 王贤铮,孙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5):97-98,1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