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再思考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再思考

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0年伴随浦东开发开放而诞生的国家级开发区。

2012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金桥开发区由“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正式更名为“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志着金桥开发区“优二进三”转型发展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金桥开发区在新一轮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面临以数字化制造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和上海推进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外部改革环境,也面临欧美国家强力推进“制造业回流”、“实体经济回归”和东南亚国家打造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双重夹击。

新阶段新思考,金桥开发区的“转型之舵”又将转向何方?2011年1月,笔者曾在《浦东开发》杂志上写过《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自己在金桥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与上海产业研究院联组学习时的主题发言,再就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作些回顾和思考,以作抛砖引玉,期冀更多热心人关注支持金桥。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新成果金桥开发区在前一轮“优二进三”转型发展战略上的成功,得益于金桥开发区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向高端化、服务化转变的机遇,而且将发展“2.5产”(生产性服务业)、“4产”(信息通讯业ICT)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推动了金桥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国家统计局浦东调查队联手上海社科院开展的《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演变趋势研究》课题报告指出:金桥开发区制造高端化和服务先进化的产业升级趋势显著,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时期。

1、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

2012年金桥开发区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金桥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高新、高效特征日益明显。

高端、高科技产品以及专利数量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新产品产值率超过50%,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

金桥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分别占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7、工业税金总额的1/6。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6年金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再思考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由“金桥制造”向“金桥智造”的再提升,由“机制创新”向“服务升级”的再转变,由“两轮驱动”向“三足鼎力”的再突破,由“产业聚集”向“产城融合”的再跨越。

●文/李幼林论坛Opinion■图为金桥开发区内,手机芯片设计制造也成为一重要产业。

张弦/摄Pudong Development 2013/1230桥开发区制造业营业收入1726亿元,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15亿元,二三产比为15:1;2012年金桥开发区制造业营业收入2859亿元,三产营业收入2096亿元,二三产比为6:4,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二元复合的转型发展格局。

3、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金桥开发区2011年在上海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称号。

金桥碧云国际社区荣获“2012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金桥开发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制造业可以很低碳、工业园区也可以很生态”。

金桥开发区创新转型的新环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成为我国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大“利好”。

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金桥开发区面临新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看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内部看优势和矛盾同在。

1、外部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第三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

继机械工业革命、电气工业革命之后,以智能制造、大数据还有无线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变革,正在酝酿并初见端倪。

智能制造,被认为是自亨利・福特开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能力之后的首次结构变化,飞速发展的材料科学使得工程师们从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建造,优化功能,甚至创造新材料,从而显著提高质量、减少浪费,其中新型材料结合3D打印将会是革命性的进步,不仅会极大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还将使人类的制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信息技术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能自由处理和存储数据,日渐成熟的“云计算”,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成就让此前难以想象的服务和业务成为可能。

此外,无线网络革命不仅会实现实时交流并提供极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更能大大节约交易成本。

新的技术革命,孕育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二是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实体经济回归”引发的产业逆向转移。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年底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

2010年8月奥巴马签署《制造业促进法》,2011年创立“选择美国计划”。

今年10月31日奥巴马在华盛顿出席“选择美国2013年投资峰会”时说,白宫正扩大和夯实“选择美国计划”,前所未有地全面协调联邦政府部门鼓励各国企业赴美投资,这也是奥巴马政府自提出“国家出口倡议”后再次将吸引外资提升为国家重要经济政策目标。

近年来,苹果、福特等世界知名企业已开始将原布局在中国的部分产品生产线迁回美国。

对以制造业为主的金桥开发区来说,必须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三是东南亚国家打造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导致的招商引资拦截作用。

有分析文章称中国制造业的各种优势正逐渐消失,市场正被东南亚国家所取代,正如曾经对中国的趋之若鹜一样,新兴的东南亚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间成了资本追逐的新热点,不仅是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搬离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设厂,中国一些本土企业也在低成本的利益驱动下,迁往东南亚。

如世界知名企业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在华工厂,将产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阿迪达斯撤离中国的理由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金桥开发区必须打造新的区域竞争优势,以消减这种低成本竞争对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引进的影响。

四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

上海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负面清单等措施体现了政府管理思路的巨大转变,不仅是新形势下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也凸显了开放倒逼机制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有效路径。

尽管自贸区建设会对周边地区产生产业上的虹吸作用,如华东某省商务厅透露:该省不少大企业均对上海自贸区政策细节保持高度关注,其中部分企业已透露出将总部尤其是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放至上海的意愿。

但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探索推行负面清单、备案制等一系列创新,更是开创了制度创新的新局面,如何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改革经验、分享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改革红利,值得所有开发区进行深入思考。

2、内部优势和矛盾同在一是产业定位与资源整合之间的矛盾。

金桥开发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功能区、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先导区”的产业发展定位,但近年来金桥开发区土地资源稀缺、制造成本骤涨、政策优势跌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型制造业项目减少,招商引资进入瓶颈窄口;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样进入“临界”点,部分企业因区域成本上升导致内生转型动力不足,部分行业因外部市场恶化导致生产销售呈现下滑态势。

二是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之间的矛盾。

相比比较完善的产业功能,金桥开发区的城市功能仍需大幅度改善提升,尤其是随着金桥开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总部经济、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网络文化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激增(达17.1万人),青年人群占比提高(35岁以下青年占70.2%),由此带来大流量公共交通、休闲式文化体验等综合配套方面的新需求。

金桥开发区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两大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交通配套问题,主要是没有直达尤其是穿越金桥开发区中心区域的轨道交通,企业深感交通不便。

二是生活配套问题,主要是缺乏就近服务从业人员餐饮食堂、便利商店、职工宿舍、休闲体育、图书剧场等设施,园区从业人员深感生活不便。

三是产业高地与政策洼地之间的矛盾。

金桥开发区是先期开发并取得先发效应比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浦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为浦东第一轮开发开放作出了贡献,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开发区中也曾多年名列前茅。

从2006年开始金桥开发区提出了“二次开发、优二进三”的转型发展战略,进入负重爬坡、创新转型阵痛期,这一时期也是金桥开发区亟需“输血强身”的关键时期,产业高地与政策洼地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有地位被边缘化、政策被弱化的趋势,进入转型阵痛期的金桥开发区急需“加点油”、“输点血”、“喘口气”。

金桥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新思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开放型论坛OpinionPudong Development 2013/1231经济新体制,明确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强调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桥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是继续坚持开放促改革、促开发,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科技提升制造能级、以服务聚集新型业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功能进一步提升的转型发展目标。

1、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演进的机遇,推动金桥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由“金桥制造”向“金桥智造”的再提升。

以数字化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智能工业革命正扑面而来,《经济学家》杂志封面文章认为制造业数字化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主要特征,由此带来智能装备、机器人、3D打印等产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截至2012年底,金桥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的产值已突破200亿元,约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10%,占上海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四分之一,已成为上海市最重要的智能装备产业高地之一,体现了上海乃至全国智能装备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金桥开发区应抓住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含机器人、3D打印等),带动金桥开发区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金桥智造城”。

2、依托分享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推动金桥开发区管理转型升级,由“机制创新”向“服务升级”的再转变。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精神,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创新管理经验,在金桥开发区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在上海自贸区之外探索试行行政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为认缴制、企业年检制为年度报告制,以适应金桥开发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形势,提升管理效能、服务能级,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为推动金桥开发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3、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内容,推动金桥开发区动能转型升级,由“两轮驱动”向“三足鼎力”的再突破。

作为上海市十个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中唯一的一个开发区(其他九个均以区政府名义申报),金桥开发区的改革创新之处是充分依托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者联动、融合发展。

金桥开发区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仍需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改革试点内容,在土地二次开发、功能性项目引进、新型业态培育、产业公共平台建设、综合环境完善等方面寻求突破,依托Office Park、金领之都、腾飞产业园、华虹NEC创意园、达之路创意产业园、春宇供应链产业园等“园中园”,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商贸运营、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移动视讯、文化创意、媒体播控、数据中心、基金管理、电商供应链等创新型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开发区在转型中实现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创新型产业“三足鼎力”、多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