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案例作者:北京清控环境研究院马洪涛、周丹、朱玉玺等一、规划总论(1)规划背景为了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顺利推进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需要开展《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的范围,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建设指标,分解落实并明确各地块的改造和建设要求,明确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布局、规模和建设要求,从而指导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未来的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落到实处。
(2)示范区范围示范区位于珠海西部中心城区东南部,规划范围为东至磨刀门水道,西至机场北路,北至幸福河,南至中心河,规划范围总面积31.9平方公里。
示范区位于西部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示范区包括了西部中心城区三个启动区的两个:中心片区和金湾片区,是近期重点建设区域。
选择此区域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符合西部中心城区整体的发展规划,利于西部中心城区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示范区”的目标,同时可以为西部中心城区其他区域的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表1 规划范围用地一览表序号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km2)所占比例1 R 居住用地9.3 29.1%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3.9 12.2%3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1 6.7%4 G 绿地7.8 24.5%5 M 工业用地0.4 1.3%6 U 公用设施用地0.2 0.7%7 S 交通设施用地 4.2 13%8 E 水域 4.0 12.5%合计31.9 100%图1规划范围图(3)规划编制目的以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现状问题为导向,编制规划方案,分别就水生态恢复、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改善、水资源利用等现有问题提出系统解决方案,明确需要开展的各类工程项目以及各地块规划控制指标。
同时,提出了示范区内需要改造的道路、公园、小区、广场等具体改造指标和改造技术要求,有效指导具体工程开展。
通过规划明确整体工程量,为下阶段PPP建设提供基础。
最后提出规划管控的整体制度和要求,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本节根据城市基本情况和实地调研资料,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文化5个方面分析示范区建设条件和现存的问题,并对西部中心城区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
(1)水生态方面径流控制率较低:在传统开发模式下,示范区内径流控制率为34%,控制降雨量11.25mm,距离70%的径流控制率目标相差较大,各地块均无法满足。
在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脆弱:随着西部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原有的生态格局被打破,新的生态格局尚未形成体系,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无法发挥等问题。
(2)水安全方面城市内涝问题:现状雨水系统不完善,部分水闸、泵站、管线标准偏低,同时,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暴雨多发,降雨集中,多发于每年汛期。
受高潮水位顶托,排水受阻,容易积涝成灾。
防洪系统问题:现状外江堤围设防标准均为50年一遇,部分堤段(如井岸上段、乾务堤段)尚未达到50年一遇设防标准,有待加固达标。
规划范围内排洪渠多为土渠,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渠底坡降较缓、抗冲刷力低等问题,局部存在淤积、坍塌现象。
(3)水环境方面现状污水系统不完善:示范区内没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率未达到规划要求,同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方面的措施还处于空白。
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地表水环境容量占入河污染物总量的比例仅为COD31.4%,氨氮34.5%,SS 36.6%,TP42.3%。
(4)水资源方面咸潮影响供水安全:西部中心城区目前的原水水源主要取自磨刀门和黄杨河水道。
近年来,枯水期珠江上游来水持续不足,咸潮上溯日益严重,连续影响各取水口时间渐长。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尚未展开: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在西部新城水源规划中未受到重视,新城未规划再生水利用管线和雨水集蓄利用设施,未能发挥其作为河道旱季补水、绿化浇灌、道路清洗的补充水源的作用。
(5)水文化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布局发生重大改变,传统水文化载体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保护珠海水文化遗产,建设珠海水文化载体,丰富水文化载体多样性,在新时期将珠海特色水文化发扬光大,重塑美好水城形象,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和品质已经刻不容缓。
三、规划目标以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核心,转变城市发展观念,从西部中心城区长期发展和战略高度出发,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西部中心城区的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水平,在城市尺度上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构建漂浮在海上的城市海绵体。
根据国务院文件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结合示范区实际问题和需求,选取6大类共18项建设指标,并确定规划目标。
表3-1海绵城市建设分类目标表类别指标单位 现状 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34 60 70 生态岸线恢复% 14 75 95 城市热岛效应 — — 缓解 明显缓解 水面率 % 4.2 6.5 7 水生态降水滞蓄率 % — 3.5 3.7 内涝标准A — 20 30 防洪标准 A 低于5070100水安全城市暴雨内涝防治— 27处积水点 消除20个 内涝积水点消除 水环地表水体水质标准—IV 类IV 类优于IV 类类别 指标单位 现状 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 境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以SS 计) % 0 30 50 雨水资源利用率% 0 5 10 污水再生利用率 % 0 8 15 水资源管网漏损控制 % — 小于15% 小于12规划建设管控 —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蓝线、绿线划定与保护—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 —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投融资机制建设 —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 —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产业化— — 完成各项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显示度连片示范效应——50%以上达到要求60%以上达到要求四、规划工程体系本章针对西部中心城区的重点问题和需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目标,提出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和水文化五大工程体系,并结合四方面的系统工程进行综合汇总分析,提出具体地块指标和建设工程。
(1)规划方法 ①水生态工程体系径流控制工程:径流控制工程利用“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系统”构建数字化模型,分解70%的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将相关区域指标或目标分解到每个街区和每条城市道路,明确建筑与小区、城市绿化、城市道路和城市水系的海绵性要求和主要措施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约束条件。
图2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布图水生态系统工程:以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为基础,通过保护现有生态基底、打通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节点,在示范区内构建“以现状山水林田为基底、以河流为廊道、以公园绿地为节点”的稳定生态系统格局。
图4生态岸线规划图②水安全工程体系构建管网模型对现状排水防涝体系和规划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分析,识别内涝积水区域。
采用灰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并用的方法,建设“源、网、汇”三级排水防涝体系,对现状排水防涝体系进行改造提升,消除内涝积水点,全面提升示范区的水安全标准。
③水环境工程体系通过污染源分析,对点源和面源污染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杜绝污水直接排放,控制点源污染物;通过布置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35%-45%的面源污染,最后通过布置人工湿地和河滨缓冲带,将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
④水资源工程体系在建筑和小区建设雨水调蓄池和雨水罐,在集中式绿地建设湿塘,并强化景观水体调蓄功能,将调节和储存收集到的雨水,回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或景观水体补水,有效缓解西部中心城区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
⑤水文化工程体系根据西部新区文化资源分布的丰度与类型,结合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以水乡文化为核心,构筑“两区两湾多点”的水文化保护与发展空间格局。
(2)多目标体系下工程融合通过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资源等方面的指标要求核算各个项目应采用的工程规模,实现在多目标体系下工程融合。
举例如下:①珠光新城改造项目珠光新城小区位于红旗镇,占地面积31公顷。
从生态角度为降低热岛效应,绿色屋顶率应达到10%以上;从雨水径流控制角度为解决小区内部雨水汇流,控制29mm以上降雨,透水铺装率应达到30%,下凹绿地率达到38%,雨水滞留设施率达到5%;从雨水资源利用角度为集蓄利用雨水,雨水调蓄利用率达到10%;多目标融合测算后该改造项目应建设10131m2透水铺装,8915m2下凹绿地,2894m2绿色屋顶,573m2雨水花园,雨水调蓄容积240m3。
②北湖公园北湖公园位于规划区西北角,规划总面积163公顷。
连接幸福河东段、幸福河西段和红灯河,作为区域性公园为市民提供亲水娱乐、教育休闲等服务,在汛期可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
从雨水径流控制角度,透水铺装率应达到70%,下凹绿地率达到50%,雨水滞留设施率达到10%;从雨水资源利用角度调蓄容积达到90万m3;从污染负荷控制角度,需消纳COD负荷440吨/a。
多目标融合测算后该改造项目应建设透水铺装12公顷,下凹绿地42公顷,雨水花园8公顷,调蓄水体面积60公顷,人工湿地18公顷。
图5北湖公园工程示意图(3)工程量汇总在进行多目标体系下工程融合后,工程量汇总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2工程融合后工程量汇总表分类工程量LID开发措施透水铺装617.64ha,下凹绿地293.59ha,雨水花园58.20ha,绿色屋顶15.91ha,景观调蓄水体8.49ha,植草沟379.58ha,生物滞留设施335.73ha。
雨水管网建设雨水管道179.09公里,其中圆管52.95公里,方涵126.14公里,拍门设施168座,雨水泵站共17座,闸门两座。
调蓄区建设新建行泄通道4条,总长度为2580m,新建人工调蓄设施5座,调蓄容积12008 m3河湖生态改造生态岸线改造26.3km,建设4个公园总面积370公顷,连通河道7.7km,建设绿道56km,生态滞留池面积1.4公顷。
污水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167.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4座,总建设规模7万m3/d污水厂工程白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处理能力由现状4万m3/d提升为14万m3/d,并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阳光咀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水文化工程结合西湖片区中心雨水公园,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与水文化宣教中心图6工程总体布局图五、规划保障体系(1)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平台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信息平台,借助在线监测技术检验各个项目是否达到了海绵城市规划目标要求,监测设施的长期运行效果,及时发现运行风险及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支持现场运行情况的应急预警,提高设施的运行保障率;需要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信息进行有效记录,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设施的建设、运行、考核提供依据,保障设施的持续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