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


发展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
,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城市 存在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 雨时水渗透性不好;储水体较少,无法滞纳短期 急剧增加的雨水。 部分城市旱涝急转现象严重。据住房城乡建 设部统计,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 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中的“严重缺水”和“ 缺水”城市。当前我国99%以上的城市属于雨水 集中快排模式,天然降水对城市干旱现象的缓解 非常有限。
海绵城市
19
雁鸣湖依据“把水做活、做精、做美的生态水系”战略规划理念投资建设,建设改造面积2000余亩,是中牟 县投资55亿元建设的8大水系工程之一,项目 以湖、林为载体,兼有淳朴的田园风格,以“绿色、生态、休闲”为 主题,将建成集观赏、游乐、健身、休闲、度假、会议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胜地。
海绵城市
3月,《海绵城市专项 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 知》
2017
2015
2016
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 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
9月,海绵专家联 合发布:海绵城市 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8年5月9号,海绵城市及水生态交流 峰会在福州市召开,会上发布了《2018中 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6
城镇化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进步的重要保证。近三十年的城市外延式扩 张,使“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愈发严峻。
4月,北京开 始实行《关于 加强建设工程 用地内雨水资 源利用的暂行 规定》
2013 2月,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 2014年工作要点》 12月,财政部发布《关于 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 10月,住建部发布《海 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 利部正式公布首批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城市 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 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工作的指导意见 12月,住建部开展 第二批国家海绵城 市建设试点专项督 导工作
10
海绵城市
11
海绵城市设计一:建筑与小区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 水渗透、储存、 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 控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 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计 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海绵城市
8
四、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一、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 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 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 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 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 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 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绿色屋顶典型流程示意图
调节塘典型流程示意图
透水砖铺装
绿色屋顶
调节塘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 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植被缓冲带、植草沟等“绿色”措施来组 织滞纳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
2
一、建设背景及概况
海绵城市
3
海绵城市
4
一、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解决城市旱涝不均 据统计,过去几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 提高水的利用率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
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 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
海绵城市
2012年郑州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启18 以来,龙子湖公园是郑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龙子湖高校区,环 绕95万平方米龙子湖水域,绿地面积达96.2 公顷。该公园按照市政道路和水系自然划分 为12处景园,其中内环绿带分为城市阳台、 药草养生园、动感森林、雕塑花园、消暑花 园、管理服务区;外环绿带分为认知花园、 循环花园、台地花园、五彩林带、荷香公园 、婚庆公园。
海绵城市
16
南京银城广场辐楼屋顶绿化示范工程位 于鼓楼区江东北路,总面积是江苏省重点屋 面绿化示范工程。根据屋面绿化实际荷载分 区合理布局设计,选择适合江苏本土环境的 乔木、灌木及丰富的低矮植被对屋顶太阳能 板、电箱等公共设施进行合理地遮挡。
该工程使用了轻质量屋面绿化技术,设 计围绕“放眼看世界”的主题,根据屋面绿 化实际荷载分区合理布局设计,使原本硬质 的屋顶变得生机勃勃,也为大楼内的工作人 员提供了放松与娱乐的绿色场所。
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
14
海绵城市设计四: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在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水循环过程中 的重要环节,湿塘、雨水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末端调蓄设施也是城 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 水系也是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水系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 用和改造,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条件下,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并 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
15
充分利用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的控制 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的有效手段,生态修复,旨在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重点是通过一 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重点是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改进 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 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 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河岸线、海岸线和山体修复,是保护自 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保障。 市政基础设施条件的改进对解决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7
三、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城市下 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要实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净、用、排。 1:“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 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现在城市 里的初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非常脏的,应该 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我们城市中。 2:“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 径流量。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 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我们城市内的降 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大江大河不一 样。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 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导致内涝。 3:“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 水,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 透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 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 以改善城市微气候。 4:“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 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 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一起,形成 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 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 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5:“用”尽可能利用天上降下来的雨水,不 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雨水资源 的利用。比如停车场上面下的雨,我们传统的方式 是快排,那么,可不可以进行收集净化以后,直接 用于洗车,当然是可以的。我们现在浇花浇树要用 自来水,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资源。我们应该通 过渗透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 水用在原地,也可用于景观喷灌中。 6:“排”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 也渗透不了,用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导致的内 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雨水排掉。
海绵城市
二、海绵城市定义
1.海绵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 2.在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
5
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3.在遇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 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徙活动 更加“自然”。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城市 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
三、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 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 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 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 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 水的积存、 渗透和净化。
海绵城市
9
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透水砖铺装典型流程示意图
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
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 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 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设计理念 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 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
13
海绵城市设计三:绿地与广场
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 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湿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 与广场宜设计雨水湿地、湿塘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