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素质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涵1. 素质的含义(1)狭义的素质,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
《教育大辞典》认为,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特点,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2)广义的素质,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2.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教育观(2)素质教育的教育观(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A.从指导思想上看,B.从教育目的上看C.从教育对象上看,D.从教育容上看,E.从课程结构上看F.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G.从师生关系上看,H.从教育方法上看,I.从教学途径上看,J.从评价标准上看,4.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素质教育的产生: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2. 素质教育的发展199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教育要面向全体2. 教育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 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四、中学素质教育的构成1. 德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2)中学德育的要求:A. 注重中学生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理想,构建良好的品德心理结构。
B. 中学的德育要他律和自律结合,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
C. 中学德育要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使社会性和实践性统一。
D. 中学德育应在渐进和反复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
2. 智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
(1)智育容: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知识。
(2)智育要求:A.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B. 记忆与思考相结合。
C.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D. 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相结合。
3.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
(1)容: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容归纳为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容体系。
(2)要求:A. 教学方法多样化。
B. 坚持体育锻炼的全面性。
C. 坚持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
D. 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
E. 适应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4. 美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1)容: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2)要求: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
5. 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1)容:按劳动性质划分为自我服务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手工工艺、学工学农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按劳动种类划分为家庭饮食起居、使用安装维修、加工工艺、种类技术及农产品加工等四个系列。
(2)要求:A. 从教学实际、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特点出发,认真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和专题活动。
B. 坚持以实践为主,在“做”中学,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C. 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将课教育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接触社会,进行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接受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6. 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1) 容:A.学生心理健康维护B.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C.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2) 要求:A.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B.积极开展活动C.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五、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提咼认识,更新观念1.(1) 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2.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 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 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 改革学校部管理体制(2) 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六、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1.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1) 课程计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3) 教学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4) 教学方法的科学性(5) 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6) 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的和谐性2.实施中学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七、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2.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3.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作业4. 素质教育就是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5. 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6.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7. 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1)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设、御、书、数;(2)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都提出过使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等多方面和谐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认得全面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
2.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的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的身心的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层次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可集中概括为:1. 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这是发展的量的方面的特征;2. 个人智力和体力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质的方面的特征;3. 个人智力和体力统一的发展,这表现为发展的度的方面的特征。
三、“以人为本”的基本涵义1. “人”的概念2. “本”的概念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2.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 学生是独特的人5.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五、因材施教,个性化发展1. 因材施教的前提(1)分析研究学生的容(研究所教学生群体特点规律、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2)分析研究学生必需的技能(3)分析研究学生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4)分析学生差异,因材施教2. 因材施教的的措施(1)教学要有针对性(2)多引导,多表扬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概述1. 教师的概念从广义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2. 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1)教师是传道者(2)教师是授业解惑者(3)教师是研究者(4)教师是管理者(5)教师是引导者(6)教师是课程开发者(7)教师是心理医生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 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2.知识素养(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3)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3.能力素养(1)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强化创新精神(3)重视交往与合作三、教师专业发展方法1.制定教师发展规划(1)职业规划的涵(2)职业规划的意义2.履行教师职业承诺(1)教师对于学校的承诺(2)教师对于学生的承诺(3)教师对于教学的承诺(4)教师对于专业的承诺(5)教师对于职业的承诺3.丰富教师专业生活(1)做一名有目标感的教师(2)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3)做一名有专业技能的教师(4)做一名有学习能力的教师(5)做一名有约束力的教师(6)做一名有积极性的教师四、现代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 教师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3) 在对待自我上,教师应注重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教师应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