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商周时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商代后期遗物,绝大多数书占卜记录,称甲骨卜辞。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始发现,次年得到学者鉴定,迄今出土约有十万片。

二十九年,刘鹗编辑出版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后形成甲骨学。

甲骨文内容主要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动植物、农事、方国、地名、征伐、祭祀、人物活动、商王世系和占凶梦幻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

牧野之战周灭商之战役。

周文王死后,武王做灭商准备,曾率师东观兵于孟津,诸侯不约而至孟津相会助周王八百。

武王以实际尚未成熟,率师还周。

过二年,纣王残暴更甚,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渡孟津伐纣,诸侯会集,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方国亦出兵助周。

商纣发兵十七万拒敌。

甲子日晨,两军会战于牧野,商军倒戈。

纣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武王率兵入商都,商朝灭亡。

周公东征武王在克商后二年病逝。

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

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

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

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盛。

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

《逸周书?作雒》篇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淮夷之族九邑。

《孟子?滕文公》篇则说,其灭国五十。

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

这次战事是继武王灭殷之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三家分晋韩赵、魏灭智氏后,又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这时晋侯已沦为附庸,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了晋静公,复又三分其残余领地。

晋灭。

桂陵之战前354年,魏惠王率宋、卫伐赵,并于次年攻破了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孙膑认为魏国的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于是使用了“围魏救赵”的战术,引兵攻打魏都大梁,然后在魏军回军救大梁的途中,趁其疲惫于桂陵进行截击,大败魏军。

长平之战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秦将白起伐韩,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决断上党通韩都之路。

上党郡守冯亭以上党献赵,以联赵抗秦。

赵孝成王受地,使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拒秦。

廉颇以秦军攻势正盛,乃筑垒固守,与秦军相持达三年之久。

四十七年,赵王中秦相范雎反间计,使赵括代廉颇为将。

赵括空言兵法,无实战经验。

既至军,一反廉颇监守战略,率大军盲目出击。

秦将百起正面佯装败走,另出二支奇兵袭赵军后路,结果赵军被包围,粮道断绝,只得筑壁监守以待援军。

秦王闻赵困,亲至河内,征发民年十五以上者悉至长平,阻绝赵救兵及粮运。

赵军困守四十六日,饥饿难忍,竟至杀人为食了。

赵括分兵四队,轮番急攻,终难突围,遂亲率精兵搏战,被秦军射杀。

赵军大败,四十万人皆降。

白起仅释幼、弱者二百四十人归赵,余皆坑杀。

长平之战,赵前后所亡四十五万人,主力损失殆尽。

秦军亦“死者过半”。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民变的一部分,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政权,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根据秦朝法律,过期要斩首。

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将尉,发动兵变,口号是“大楚兴,陈胜王”。

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

大泽乡起义因为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

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

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劳军士,唯恐刘邦不为王。

轮台诏汉武帝晚年的罪己之诏。

汉武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正式颁布的被誉为“仁圣之所悔”的诏书。

诏书中深陈既往之悔,否定了部分臣子主张将战争继续升级的计划,表示当今政事,最要紧的应当在于“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决意把行政重心转移到安定生产方面来。

这是汉武帝晚年面对为了挽回当时的危局所做的措施之一。

党锢之禍東漢中葉以後,外戚與宦官的爭權奪利愈演愈烈。

桓帝時期,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為首的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猛烈抨擊宦官的黑暗統治。

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迫害活動,並最終使大部分黨人禁錮終身,也就是一輩子都不許作官,史稱“黨錮之禍”。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

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

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

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

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

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

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

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

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

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

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

是年东战于赤壁。

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

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

操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瑜率军继进,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

瑜、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是役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

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户调制西晋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

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

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

户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徵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有所减轻;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徵收到奴婢和耕牛,比率较低,负担还是增加了。

而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才废止。

淝水之战东晋击败前秦符坚的著名战役。

晋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符坚率九十万大军大举南侵,进据寿阳,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

晋相谢安使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先于洛涧破秦军前哨,进逼淝水。

晋军要求秦兵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苻坚欲俟晋军半渡而击之,尽歼晋军,于是麾兵小退。

秦兵退不可止; 晋师过河乘势进击,秦师尽溃。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役。

两税法唐代施行的赋税制度。

唐中叶以后均田制废弛,租庸调制已无法推行。

建中元年(780) 由宰相杨炎制定两税法,颁行全国。

内容为:①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②土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定其户等高下。

③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④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额不废。

⑤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

⑥行商于所在州县三十税一。

两税法构成唐后期至明中叶分夏秋两次征税制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