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发展
制剂可分为四代,第一代为一般制剂或常规制剂,在崩解度试验水平,第二代一般为长效缓慢制剂或肠溶制剂,在溶出度试验水平,第三代为精密的控释制剂,药物输送系统,透皮吸收治疗系统,第四代为靶向制剂。
近年来,药物制剂研究向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毒性、副作用、剂量)方向发展。
国外对溶出理论,溶出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研究较重视,从配方到技术做了大量工作,对亲水性辅料,表面活性剂及其他辅料对具体片剂崩解和药物溶出的影响及其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对制剂工艺,溶出机理作了溶入观察,其结果对指导处方和工艺设计都有指导意义。
从85年我国药典收载溶出度检查及新药审批办法公布以来,我国的药物制剂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反映在辅料、剂型、工艺上。
采用新辅料不仅可以改变药物制剂外观,也可以改善溶出度,有关这方面指导较多,不一一列举,近几年来控释、缓释制剂发展较快,有微孔膜包衣,肠溶核心型片,多层控释片,胃内膨胀给药系统等多种类型,对控释、缓释制剂的评价除传统的AUC、T max,C max外,还有缓释时间指数,有效血浓维持时间,美国控制剂专业会议对口服控释制剂的体外实验做了具体规定,有报导用多聚物或无毒塑料制成骨架片以达到缓释要求,但应注意,不同溶解度的药物从骨架片中溶出的机理不同,近年来固体分散研究领域不断发展,它不仅可以增加药物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还可能制备速、缓释产品,其技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缓释制剂的溶出度有三种类型,保证药物的缓释作用是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五一节。
新剂型如分散片、口服速溶制剂的崩解溶出速度均得到很大改观,新剂型的开发和发展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尤其是靶向给药系统发展,要求把制剂型研究工作摧向新的高度,迫切需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制剂问题,90年代国内外的药物制剂有了新发展,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促进了药物制剂的发展,试想药典如未收载溶出度检查,那么广大患者服用的将仍是难溶出的,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近10多年来,我国的药物制剂水平大有提高,但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工业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其及实践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些领域还是空白,药物工作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