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斌:药物制剂创新前景可期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在我看来,国内制药行业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原料药的竞争力非常强,但是制剂产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低水平重复,仿制制剂、简单制品非常多;尚无药物制剂产品实现国际化;缺乏市场产品创新性,好的创新制剂都要依赖进口。
要实现我国药物制剂走向国际化市场,需要了解现状:目前出口的化学药制剂,以仿制药为主,创新制剂所占比例非常低,品种也不多;国内研发的创新制剂,未获得国际认可(主要存在法规与标准的问题);国内研发的高端药物制剂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国际化创新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意义重大,尤其是高端制剂走向国际市场。
开发新药,需要买多大的单?据统计,平均每5000种药物中,有5种可以申报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但只有1种可以获批;平均开发一种化合物新药,大概要8亿美元,相当于50多亿人民币。我国“十一五”重大专项投入60多个亿,“十二五”重大专项将投入130多个亿。能开发几个药物?看起来投入很多,但实际上对于新药开发来说,力度依然不够。
药物研发进入制剂创新时代
由于新药开发风险越来越大,技术要求显著提高,大公司对于化合物新药的开发相对放缓。药物研发进入了制剂创新的时代,新型高端制剂的研究,已成为了药物创新的前沿。
化合物新药与创新制剂相比,花费的资金和时间都完全不同:化合物新药的花费相当于创新制剂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创新制剂研发一般2~8年足够了,而化合物则需要10~12年,由于现在要求比较严格,甚至需要15年;创新制剂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创新制剂分为两种:NDA、INDA。NDA是指原来的药物本身专利过期,拿过来做成新的制剂,大概花费是200~500万,时间是2~3年,长一点的4~5年(不包括批准的时间)。
我举几个例子,在美国有不少做得很成功的华人制药企业(如ADRX、IVX、IPXL、WPI等),一开始投资可能也就是几百万美元(200~500万美元),4~5年时间在纳斯达克上市,8~9年时间即形成了超过几十亿的市场。
制剂市场金字塔分析
国内整个制剂市场的利润呈现一种金字塔局面:最底端也是最不赚钱的,是国内的普通制剂,为了价格竞争,搞得焦头烂额;其次是国内比较有名的企业,开发高端制剂产品;有一些企业已经向非主流国际市场(如非洲)开发一些国际制剂产品,相对来说,这些通过GMP比较容易;我国已经通过欧美国际GMP的药厂有十几家(相信未来会超过50家药厂),他们在做欧美主流国际市场,但是他们做的是低端制剂。我国的制药产业,要进入一个腾飞、崛起阶段,要达到印度或者是日本等国家的水平,如果总是做这种制剂,我们将一直跟在后面,根本赶不上。我们要做的是针对国际主流市场的高端制剂,这可能是我国需要重点开发的,这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我们也有能力做到这一步。
仿创制剂前景可期
大概在过去5年内,有近70种销售额超过10亿美金的原创药(我们叫重磅炸弹药),失去专利保护,这给仿创制剂新药开发带来巨大市场。目前,仿创药制剂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10~120亿美元,占现有市场上药物的33%。如此巨大的市场占有,带来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前几年,全球的仿创制剂新药都是以5%增长,未来几年,还将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那么,在这样巨大的国际市场下,我国的仿制药业,有多大机会能分到一杯羹?我个人认为,有着几方面机遇,一是国内的政策环境日趋良好;二是全球的仿制药市场在快速增长;三是国内制药企业自身的国际化条件逐渐成熟。
具体到政策来说,国家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及一系列的国家配套政策;一些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促使更多国家来华进行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等。至于国内药企自身的国际化条件,也逐渐成熟:企业获取欧美医药企业OME订单及CRO机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或扩大研发投资,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自己的GMP条件、研发创新条件在不断完善;政府支持也在不断加大等多个方面。外部优势则包括国际资源的优化整合;未来几年欧美市场将有所增长;重磅专利药的过期;国际化分工协作CRO市场形成;国际资本青睐中国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将为仿创药业带来很大的机遇。
创新制剂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除了以上谈到的优势,国内创新制剂要走向国际化,也面临各种挑战。
首先是资金短缺,制剂研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即使比跨国企业的研发需要的资金要少得多;管理软件不足,不能达到国际注册要求的数据和cGMP条件;国外制剂企业涉足中国市场;关键的国际制剂人才团队缺乏,如尖端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专利、国际认证产品等等人才的缺乏,都是不小的挑战。
要应对以上挑战,需要多种策略同行:要开发以特异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兼顾国际、国内两个高端市场;立足国内,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包括如何引入及如何流动。从而掌握创新制剂技术,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将高端制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以缓释控制剂为例,这类产品的好处是研究周期较短,成功率较高;经济风险小,投资回报率高;技术含量高,便于市场宣传。
创新制剂国际化应突破技术瓶颈
要实现高端制剂产品国际化,除了要研发有一定技术壁垒和专利保护的制剂,还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例,质子泵抑制剂有几百个专利,也有很多不稳定性,包括对湿热、高温都不稳定,要做这类产品,就要避开其专利,然后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另外,研发高端制剂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如何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以蛋白质多肽药物为例,长效药物微球可以长时间发挥体内疗效作用,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而蛋白质多肽药物的产业技术瓶颈就在于微球制备技术。因此,从制备到产业化,中间存在瓶颈。解决了这个瓶颈,就解决了一大类产品的技术问题,如此,产品往国际化打通,就有了独特优势,迎头赶上欧美,就完全可能(目前已有专利技术提供微球制造方法与制备设备)。
综上所述,要开发高端制剂产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制剂创新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积极瞄准欧美日主流市场的重大机遇,采用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成本优势。
来源 《医药经济报》
陶剑虹:基药大品种创新存在巨大潜力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创新这个概念按照过去的观念来看,对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来说,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但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认识到了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但我们可以分步骤来实施,原始创新耗时长、投入大,但制剂创新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开始,中国启动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新医改,新医改有五项内容,其中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最令人振奋,这一举措将使包括8.5亿农民在内的国民广泛受益,市场扩容的潜力非常巨大。光是这块,根据南方所预测,将会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市场增量。
按照原料药、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五大类统计的数据,2009年的产值已经超过8000多亿人民币;若按七大类计算,即加上医疗器械和医用敷料,2009年的中国整个大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了10048亿元。终端市场方面,包括占60%终端市场份额的地级市医院,占15%~20%份额的社会药店,以及15%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第三终端在内,已经有6000多亿人民币的市场销售规模。
当然,上述6000多亿的市场中,大部分都是普药。按照规划,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将分很多个步骤来实施,可以完全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创新,集成创新。比方说,市场销量过5亿元的大品种,其关键技术改造这块就值得大家关注。国内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少已经是“大品种”,其中尤其是以中药、天然药物为原料的药物市场表现最为突出,另外,在自我药疗的发展下,OTC也容易产生“大品种”。总体而言,“大品种”最容易产生的领域就是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基层用药这块,因为这些药物受众面广,而且是以普药为主。实际上,在我们南方所看来,在基本药物当中,有很多的普药品种也可以再创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中国目前有4000多家中西药厂,2004年,国内的制药企业基本上完成了GMP改造,但现在产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较为明显。比方说,大输液只利用了72%,片剂只有49%,胶囊38%,冻干粉针才27%。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产能利用率这么低,无疑是一种浪费。这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这里其实涉及到资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在进行生物医药创新研究的时候,都认为资金很重要;但另一方面,我们大幅投资建设的生产线的利用率却如此低。
此外,中国4000多家制药企业中,研发占销售额的比例非常低,平均只有1~2个百分点,稍微好点的企业也大概在5~7个百分点这样的水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因为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二是因为产品研发上市后,其价格梯度比较小,创新药物的价格与普药的价差不具有吸引力。当然,令人欣喜的是,相关部门目前正试图拉开价差,以此来鼓励和保护创新。目前,我们国家的政策都试图在向有创新技术含量的药物倾斜。
总体而言,中国的新药开发完全是一个高科技的领域,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不会改变。但可以相信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基本药物需求巨大的市场里面,我们很多的制剂、很多的技术都存在创新的潜力。对于有志于回国展开新药开发的海外科学家而言,创新的空间是巨大的。
来源 《医药经济报》
陈凯先:新药研究需在战略和策略上多作思考
学术争鸣2010年8月2日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依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天然药物市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后,全球医药20强企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生物技术药物异军突起,单抗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主旋律,近几年,大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投资生物技术药物。大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制药——生物技术的混合体。
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大国。1978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8年达7912.7亿元,30年翻了近5番。2009年已经达到8500亿元。产业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60%,前6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总体销售收入的30.2%,利润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1.7%。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九大处方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在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今后几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
当然,挑战亦同样存在,我国虽已经是医药制造业的大国,但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自主创新产品少,难以参与国际研发竞争;低水平重复严重,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真正意义的大型医药企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等问题依旧存在。此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全球医药市场依然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天然药物市场增长速度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将迎来强劲增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后,全球医药20强企业市场集中化趋势明显。生物技术药物异军突起,单抗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主旋律,近几年,大的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投资生物技术药物。大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制药——生物技术的混合体。
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制药大国。1978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2008年达7912.7亿元,30年翻了近5番。2009年已经达到8500亿元。产业的集中度也在提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60%,前6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总体销售收入的30.2%,利润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31.7%。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已初具规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九大处方药市场,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地位在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并促使全球制药产业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今后几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制药中心。
当然,挑战亦同样存在,我国虽已经是医药制造业的大国,但创新能力还比较弱。自主创新产品少,难以参与国际研发竞争;低水平重复严重,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够;学科带头人、企业家、管理人才缺乏;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和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也制约着中国的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不过,我们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机遇。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呈现非常强劲的需求。当前,中国医疗卫生的消费只占到美国的1/25,人均医疗消费相差100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疾病谱改变、药品消费观念改变,药物消费需求的发展空间巨大。
此外,不论是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求,还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现代医药产业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成为最激动人心的科学成就之一。这些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正在推动药物研究与医药产业进入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