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春节文化习俗

广东春节文化习俗

广东春节文化习俗
1.逛花市(the SPring Festival Flower Show)。

行花街这个是广东的传统习俗~
春节逛花市的风俗,据说在中国唯广州独有,花市,老广州叫“花街”,粤语说“唔行花街唔算过年”,就是说不逛花市不算过年。

买些花、柑(与金谐音)、桔(与吉谐音)回家过春节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把万紫千红带回家中,寓意一年花开富贵,万紫千红,大吉大利。

摆在家中的柑或桔都要挂上红红的利是封。

2.扫尘(Clean Day)。

春节将至,辞旧迎新,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要把屋里
屋外打扫干净,粉饰一新。

春节前打扫卫生的习俗,在民间有些地方叫“掸尘”或者“采屋”,据称意在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的一年有新气象。

过年了,中国人的习俗是不能把旧的、脏的东西带到新的一年里,所以,平时打扫时顾不到的边边角角也要翻出来彻底清洁。

3.团年饭(Reunion dinner )。

顾名思义,是一家在除夕夜欢聚在一起吃饭。


团年饭要一家人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还特别讲究菜式。

如鱼(象征“年年有余”)、蚝狮(音取“好事”、“好市”)、发菜、生菜(音取“发财”、“生财”),凤爪扒金钱(即鸡脚冬菇,意寓“招财进宝”)、慈菇(寓意以后添男丁)、芹菜(勤力)、葱蒜(代表聪、算)等。

4.压岁钱(gift money)。

在汉族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
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也成了广东人新年用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

5.贴春联(The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年画(new year paintings),放烟花
(firework)、鞭炮(firecracker)。

这些行为都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起到新年新气象,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等,寄托了广东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6.拜年(happy new year )。

是广东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
式。

亲戚朋友间的相互拜年一般都是新年后的。

不过现在在过年前都有人提前拜年了。

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7.食汤圆(rice glue ball )。

年三十晚,一家人在一起食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
圆圆,和睦幸福。

现在汤圆在超市和商场都有得卖,而且品种也多,更是方便了人们。

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8.舞狮(lion dance ),舞龙(Dragon )。

广东过年有些地方也舞狮和舞龙给人
拜年。

舞狮和舞龙,动作性强,极富观赏性。

舞狮大约始于汉代后,也是我国民间喜庆节日的传统表演项目,春节、元宵最为多见。

庆典喜日以此为乐,并期望驱魔辟邪。

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9.回娘家(Married Daughters Return to Parents' Home)。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
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因为女儿在出嫁后,在婆家要操持家务,伺候公婆,还有应付各种妯娌、姑嫂关系,甚是辛苦,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名为探亲,实则休息。

却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