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燥综合症中药方

干燥综合症中药方

方一资元运化汤
药物组成地黄20g 白芍15g 麦冬10g龟版15g 阿胶(烊化)10g 酒大黄10g 桃仁10g 廑虫10g 五味子10g 生鸡子黄15g 黄芩10g 杏仁10g 甘草10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干燥综合征,阴亏血滞之证。

病案举隅施某,女,48岁。

绝经后逐渐出现双目干涩,时有灼痛,视物模糊。

口干咽燥,但欲漱口而不欲咽。

两膝关节疼痛。

肌肤、下阴干痒。

经唇活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干燥综合征”。

服滋养阴液中药3个月,效果不佳。

刻诊:唇干舌燥,碎裂疼痛,肌肤甲错。

两眶微黑,白睛红丝。

心烦易怒。

舌质干红,脉弦细。

证属阴虚火旺,络脉瘀阻。

拟滋阴清火,化瘀生新,予以滋元运化汤加减。

生、熟地、白芍、鸡血藤各15g,阿胶、龟版、酒大黄、桃仁、廑虫、地龙、天花粉、黄芩、夏枯草各10g。

并嘱平时常含服炙乌梅。

上方共加减45剂后诸症消失。

嘱常服河车大造丸,间服大黄廑虫丸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无复发。

资料来源马伟民.浙江中医杂志,1991,(12):543
评按本方根据<温病条辨)之大定风珠合《金匮要略)之大黄廑虫丸化裁而来。

针对干燥综合征肾阴枯涸、瘀血内停之病机而设。

采用滋阴化瘀之法。

方中重用大黄、阿胶、鸡子黄、龟版取大定风珠之滋养元阴,元阴复则一身之津液复;大黄、廑虫、桃仁取大黄廑虫丸之破瘀生新,逐瘀血则经络通,新血生以养肌肤;麦冬、甘草酸甘化阴,敛液润燥;黄芩杏仁清肺泄热坚阴。

诸药合用具填肾阴、破瘀血、通经络之功。

方二益气生津汤
药物组成炙黄芪50g 麦冬30g 熟地25g 女贞子24g 党参15g 生地15g 玄参15g 北沙参15g 当归15g 白芍15g
炒白术12g川石斛20g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

适应病证干燥综合征,气血津液不足者。

病案举隅患者,女,46岁。

5年前开始出现口、眼干燥,近年来加重。

口干无津,并伴吞咽于性食物困难,部分牙齿呈小碎块脱落。

眼干无泪,视物模糊,鼻咽干燥,时有干咳。

皮肤干燥,虽时值盛夏亦无汗。

1月前查Schirmer’s泪流量双侧Omm2/5min,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腮腺导管造影示符合干燥综合征Ⅱ一Ⅲ级改变。

服清热养阴中药效果不明显。

纳食不香,食后脘胀,面色萎黄,乏力懒言。

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津,脉细。

肺脾肝肾功能损,气血精津俱亏。

治以益气养血、滋阴生津。

予益气生津汤加减,炙黄芪50g,麦冬、淮山药各30g,
熟地25g,女贞子24g,党参、生地、玄参、北沙参、当归、白芍各15g,炒白术12g,川石斛20g,木香9g,砂仁3g。

共服6个疗程后,精神好,食纳香,诸症消失。

泪流量为15mm2/5min,嘱其将本剂制成膏剂常服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无复发。

资料来源王慕虹,等.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5):471
评按本方为自拟方。

本病属内燥,为五志过极,化火伤津,久则脏腑功能受损,气血津精亏耗。

益气生津汤正是对此而设。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为主,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旺则能输布气血精微于周身:辅以麦冬、生地、玄参、石斛、北沙参养阴生津润燥;当归、白芍、熟地、女贞子滋养肝肾之精血。

诸药合用相辅相成,使阳生阴长,气旺津生,而又无寒凉滋腻之弊
方三疏风解毒银翘汤
药物组成蝉衣l0g 僵蚕10g 连翘10g 防风10g桑枝l0g 甘草l0g 羌活l0g 银花30g 芦根30g 玄参30g 牛蒡子15g
桑叶15g 板蓝根18g 葛根18g薄荷9g
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干燥综合征之外感燥邪夹风热之证。

初起发热、恶风、口干、鼻燥、干咳无痰。

肢体关节疼痛,或见耳后、颌下肿痛。

病案举隅吴某,女,23岁。

口干眼燥、腰髋关节疼痛1年。

始起发热、恶风,周身关节疼痛。

口干鼻燥,干咳,数日后仅口干鼻燥、身疼痛。

渐出现双目干燥不适。

多方治疗无效。

经医院腮腺病检,确诊为“干燥综合征”。

现除上述症外,尚伴头晕、头痛、颈项强痛,耳下及颌下淋巴结肿痛。

脘胀,大便不畅,小便黄赤。

月经量少,阴道干燥,灼热不适。

舌黯红,苔薄少津,脉弦细数,证属外感燥邪兼夹热毒,治宜疏风泄热,解毒散结,兼养阴润燥、通利关节。

予以疏风解毒银翘汤加减。

蝉衣、僵蚕、桑枝、防风、甘草各log,银花、玄参、生地、火麻仁各3G连翘12g,牛蒡子、葛根、板蓝根各log,羌活9g,生姜黄8g。

5剂后诸症减,但关节痛、脘胀大致如前。

守前方去火麻仁、生地、连翘,加桑寄生、狗脊各20g,焦杜仲15g,苏梗log,半夏980共用本方加减4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痊愈
方四加减一贯煎
药物组成玄参生地麦冬太子参枸杞子沙参当归知母
制剂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证干燥综合征,阴液不足之证。

病案举隅郝某,女,59岁。

患者口眼鼻干燥5年,在某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先后于各地经中西医治疗无效。

证见眼干,哭时无泪,口干唇燥,,言语困难,鼻干燥且特臭,肢懒倦怠,营养欠佳,舌红无苔,脉沉无力。

证属气阴两虚。

治宜益气滋阴。

生黄芪、太子参、制首乌、枸杞各21g,生地、玄参、麦冬、知母、当归、菟丝子各12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连进30余剂,诸症除。

守方随证加减15剂,治愈。

随访2年未复发。

资料来源卢书山.四川中医,1994,(7):24
评按本方根据一贯煎加减而成。

由一贯煎去苦寒之川楝,加玄参、太子参、知母以增加养阴泻火益气之力。

方中玄参、知母养阴清热。

太子参益气,生地养阴活血,沙参生津润燥,当归养血活血,枸杞平补肝肾之阴阳,麦冬滋阴润燥。

诸药合用益气养阴治本,活血清热治标,使气阴得复,气帅血行,气血流通,阴津充足,内热自清。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适当加减;气阴两虚者可加生黄芪、制首乌、丹参、白芍、菟丝子、生草等;阴虚血瘀者可加熟地、石斛、赤芍、黄精、花粉、玉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