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康复心理学概述
潜在性否认: • 混乱期: 外向型:(他罚的)
内向型:(自罚的) • 努力期: • 承受期: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 心理的变化属于正常人处于危险境地时的基本心理状态 • 看问题易于走极端,往往把残疾的范围和影响扩大化,而忽视
自己尚存的功能,误以为丧失了一切 • 习惯于伤前看问题的视角,以自己的残疾与健康人比较,越比
• (2)控制观察法
• 即在预先设置的情景中进行观察,康复心理 学研究较多,采用的现场观察法,即可以使 二者之一,也可以是二者的融合。
自然观察法
优点
• 观察法使用方便,可随时获得被试者不 愿报告的行为结果,资料的可靠性较强, 结果有较大现实意义,无需人为的对被 试者施加任何外部影响,就可掌握许多 生动活泼的实际资料。
预测其康复潜力及预后,制订康复计划;及时 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后期选择恰当的职业
以肢体伤残为主、无脑损伤的患者:以心理会 谈为主 以各类脑损伤为主的患者:
智力测验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 力、学习能力、言语表达及社会环境适应力等 神经心理测验
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中,应着重调整残疾人的价值观和思 想方法,帮助他们冷静,全面地看问题,
• (2)问卷法 指采用事先设计的调查问 卷当场或通过函件交由康复人员填写, 然后对回收的问卷分门别类的分析研究, 适用于短时间内书写收集大范围人群的 相关资料。
• 问卷法简便易行,信息容量大,但其结 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 程度不同,故必须以科学态度分析报告, 问卷法所和研究结果,较好地体现问卷 法对其他研究方法的辅佐及参考价值。
• 在遭受残疾的全过程中,残疾人如 何理解残疾、对待残疾、在心理上 积极地克服残疾,是残疾人康复过 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 承受残疾不是灰心丧气,而是改变 价值观(即认识到有残疾并不等于 人身价值低下),克服羞耻感和自 卑感,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残疾承受的五个阶段:
• 休克期:发生伤病后集中治疗的时期 • 否认期: 显在性否认:
• (3)测验法 也称心理测验法,指以心 理测验作为康复个体心理反映、行为特 征等变量的定量评估手段,据其测验结 果,揭示康复对象的心理活动规律,此 法需采用标准化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通 用量表,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行为量表 症状量表等,心理测验和量表种类繁多, 必须严格按照心理测试规范实施,才能 得到正确的结论,心理测验作为一种有 效的定量手段,在康复心理学工作中使 用的很普遍。
• 使他们认识到残疾的局限性和自己尚存的功能、 能力和内在价值,认识到尽管外表遗留下不正 常,但功能通过训练是可以改善的,从而找到 自己的努力方向,尽快地投入到康复训练中去。
• 应帮助他们认识到通过康复训练以后,可学到 科学的克服残疾的方法,达到生活自理、重返 社会的目的
心理治疗方法
主要心理治疗方法: • 一般性心理治疗(支持性): • 特殊治疗:理智-情绪疗法、询者中心
• 3、约翰•华生 主张行为主义,研究人的行为。
• 4、德国韦特海默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以整体的 视角来认识人的心理。
•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研究人的潜意 识。
• 6、罗杰斯 人本主义,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是积极 向上的。
• 7、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 主流。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 (5)运用系统理论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 系统制定医疗康复计划,对丧失能力的 康复对象,除采用物理治疗、工娱治疗 和体育疗法等使其尽量恢复功能外,同 时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加速康复 进程,使其心理的适应功能得到恢复, 达到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的目的。
第二节 康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缺点
• 观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者的 能力,而且观察活动本身也可能影响被 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使观察结果失真。 因此,使用观察法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 观察者主观因素所导致的误差。
• 2、调查法
• 指通过对康复人员晤谈,访问,座谈,问卷 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的研究。
• (1)晤谈法和访问法 通过与患者晤谈,了 解其心理活动,同时观察其晤谈时的行为反 应以及非言语信息补充,验证所获得的语言 信息,经记录分析得到研究结果。晤谈法通 常采用一对一的访谈方式。座谈则是以少数 研究者同时面对多个被试者的访谈形式,相 对于晤谈,座谈范围较大,便于一次获得较 多同类资料和信息,满足分析研究的需要。
• (4)实验法 指在控制的情境下,研究者系 统的操纵自变量,使之系统的改变观察因变 量随自变量改变所受的影响,以探究自变量 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掌握知果溯因、知因 推果的科学规律。实验法被公认为科学方法 中最严谨的方法,也唯有实验法能完整体现 陈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个层次的科学 研究目的,但实验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实验设计,例如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 不匹配受到许多情境的实验场所,间接的探 求,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模拟实验。
• 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 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 1、心理学最关注的问题是心理分析和心 理健康。
• 2、德国威廉•冯特是心理学创始人 • 3、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基本分为心理过
程和心理特质。
• 1、威廉•冯特 主张构造主义,研究意识的成分 (直接经验)。
• 2、詹姆斯 主张机能主义,研究意识的功能。
疗法、集体疗法、行为疗法等
• 支持性心理治疗:基础性治疗:疏导、 劝说、解释、训练、调整环境、培养 兴趣等
• 理智-情绪疗法:
• 询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的治疗方法
• 集体疗法:
• 行为疗法:强化疗法、系统脱敏法、 放松疗法等
理智-情绪疗法:
• 为认知-行为疗法的一种 • 核心:人类心理问题取决于他对周
• 定义:康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 域,是针对残疾和慢性健康问题人群,研 究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以帮助其最大 限度获得健康、福利、机遇、功能和能力、 社会角色参与的心理学分支。
• 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康复医学中 的各种心理问题,谓之康复心理学
• 内涵:主要研究残疾人心理变化的规律性, 心理因素在残疾的发生、发展、变化中的 作用,以及如何使残疾者重新保持其心理 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平衡等内容。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各类残 疾人及各种慢性疾病患者。
• 此外,一些特定人群如儿童残疾者、老 年残疾者、女性残疾者,由于其自身的 社会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也需要重点 关注。
•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心理行为与病残的关系 2、开展临床咨询 3、研究各种心理行为治疗技术的应用 4、康复心理评估
三、研究方法
• 1、观察法 • 研究者直接观察和记录康复个体和团体
的行为活动,从而分析研究两个或多个 变量间存在什么关系的一种方法。 • 此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 泛的一种方法,从事任何研究几乎都离 不开观察法,
• 根据是否预先设置情境观察法,还可分为以 下两种
• (1)自然观察法
• 即在自然情景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直接观察 记录,而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行为变化的 规律。
• 随着社会发展,对康复心理学的需求日益增 加,不同年龄阶段的慢性康复,慢性健康问 题,如儿童时期的发育障碍到老年人群的认 知功能障碍、因病因伤致残如各种灾难的幸 存者等均需要心理康复。残疾人群的心理障 碍不仅影响其本人康复,也影响着照料者, 更影响其自身权力和责任,发挥具有认知损 害的病残者,如脑卒中,脑外伤,更加需要 对其神经心理进行评估和干预,这是帮助其 走向康复的关键点,所以康复心理学时系统 研究和提供情感认知家庭社会职业恢复治疗 的学科。
• 1、观察法 • 2、心理测量法 • 3、实验法 • 4、个案法
医学心理学
• 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 科,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 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 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研究 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学科,是心 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医学与心理学的交 叉学科
• 一、 医学模式的转变 •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
疾病的健康总体的认识,并成为当时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某种哲 学观在医学上的反应。
(一)医学模式转变的三个时期
•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2.生物医学模式 •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 公元3000年左右出现以朴素唯物主义论,整体观和心 神一元论为基础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东方以黄帝内 经中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 观点为代表,将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来探索疾病和健 康的问题,并强调心身统一,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其 所患的疾病密切相关,在西方以希波克拉底所提出的 医学思想体系及体液为代表,他认为治病先救人,知 道患病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么病更为重 要,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医学仍有许多启迪和指导,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模式由于受产生的背景及当时科学 技术的发展水平有限,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及关于疾 病和健康的观点仍有许多局限。
• 二 我国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史
• 1,起步阶段 40年代末50年代初,我国心理学家黄佳音教授在精 神科尝试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和解释,并进行 了支持疗法的实践,使我国的康复心理治疗迈出了第一步,新中 国成立后,老一代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创立的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 合治疗方法。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此阶段前苏联学术界 影响。在我国,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学理 论和方法受到冷落。
• 促使其发展理性人生哲学,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 分析、解决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理智-情绪疗法:
治疗途径: • 通过辩论使患者的非理性思维站
不住脚,最后达到理性思维。
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