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质量模型

常用质量模型

ISO/IEC 9126 模型是建立在 McCall 和 Boehm 模型之上 的,同时加入了功能性要求,还包括识别软件产品的内部 和外部质量属性。
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内部质量,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 这三者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其中内在质量和外在 质量的六个特征,它们还可以再继续分成更多的子特征。这 些子特征在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时会明显地表现 出来,并且会成为内在的软件属性的结果。另一方面的使用 质量主要有四点:有效性,生产率,安全性,满意度。这 个模型中第一层(质量特性)和第二层(准则)关系非常 清楚,没有像McCall模型和Boehm模型的那种交叉关系。
的系统行为,执行对其系统行为的测量得到度量的结果。 2. 内部度量 这是在软件设计和编码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对中间产品的静态分
析来测量其内部质量特性。内部度量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获得所 需的外部质量和使用质量,与外部关系是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 分。 3. 使用质量的度量 这是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完成的,因为使用质量是从用户观点来对 软件产品提出的质量要求,所以它的度量主要是针对用户使用的 绩效,而不是软件自身。
软件质量模型
第十六组
一、软件质量的定义
1979年,Fisher 和Light 将软件质量定义为:表征计算机 系统卓越程度的所有属性的集合。
1982年,Fisher and Baker 将软件质量定义为:软件产品 满足明确需求一组属性的集合。
20世纪90年代,Norman、Robin等将软件质量定义为:表征 软件产品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力的特性或特征的 集合。
二、软件质量的常用模型
人们通常把影响软件质量的特性用软件质量模型来描述。 关于软件质量模型,业界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模型定义,比
较常见的质量模型有 McCall 模型、Boehm 模型、FURPS 模 型、Dromey 模型和 ISO9126 模型。
Jim McCall 软件质量模型(1977 年) Barry W. Boehm 软件质量模型(1978 年) FURPS/FURPS+ 软件质量模型 R. Geoff Dromey 软件质量模型 ISO/IEC 9126 软件质量模型(1993 年) ISO/IEC 25010 软件质量模型(2011 年)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标准ISO 8042综合将 软件质量定义为:反应实体满足明确的和隐含的需求的能 力的特性的总和。
综上所述,软件质量是产品、组织和体系或过程的一组固 有特性,反映它们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面要求的程度。
GB/T 11457-2006<<软件工程术语>>中定义软件质量为: (1)软件产品中能满足给定需要的性质和特性的总体。 (2)软件具有所期望的各种属性的组合程度。 (3)顾客和用户觉得软件满足其综合期望的程度。 (4)确定软件在使用中将满足顾客预期要求的程度。
(一) McCall 质量模型
McCall 质量模型是1979年由McCall等人提出的软件质量模 型。它将软件质量的概念建立在11个质量特性之上,而这 些质量特性分别是面向软件产品的运行、修正和转移的, 具体见图。
1976年由Bohm等提出的分层方案,将软 件的质量特性定义成分层模型,如图所示。
谢谢观看
这个模型中第一层(质量特性)和第二层(准则)关系非 常清楚,没有像McCall模型和Boehm模型的那种交叉关系。
三、软件质量的度量
软件质量的度量主要是根据软件生存周期中对软件质量的要求所 进行的一项活动。它主要分为三方面:外部度量、内部度量和使 用度量。
1. 外部度量 这是在测试和使用软件产品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观察该软件产品
Boehm模型在表达质量特征的层次性上它与McCall模型是非 常类似的。不过,它是基于更为广泛的一系列质量特征,它 将这些特征最终合并成19个标准。Boehm提出的概念的成功 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硬件性能的特征,这在McCall模型中是没 有的。但是,其中与McCall模型类似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ISO9126的软件质量模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