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篇一:空的读音 “空”有 kōng、kǒng、kòng 三个读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空”字教材没注音,照常规,人们大多读“kōng”。
是吗?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均未见附此例。
《中国百科 网· 新华字典”》注: 【空乏】kōngfá 〖destitute〗缺少财物,指贫穷;又注: 【空】kòng 动词, 使之困穷,附例“不宜空我师。
”据此,人们似乎可以理解为:“空乏”一词既可以读为 kōngfá 又 可以读为 kòngfá,而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中是应读为 kòngfá 的。
资寿林主编的《学生文言文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年 5 月版)167 页的解释是: 【空】kòng,动词,使受到贫困。
附例“饿其体肤,~乏其身。
” 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8 月版)的解释是: 【空乏】kòngfá,穷困缺乏。
附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不再罗列。
查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且有注释的书籍 十一二本,只发现有一本书对这个字注了音。
这本书是宁鸿彬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详解》(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文中的解释是:“空(kòng)乏:空缺贫乏。
此处形容 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经受贫困’。
” 探究学问其乐无穷。
在查询考证 “空” 一字的读音问题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令我欣慰不已,同时还有几分羞愧,那就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这句话的“空”也应读 kòng,是动词,意思是“荡涤;清洗”。
此前我教学生读了 10 来年 的“kōng”,真是不学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啊! 上述这些问题使我想到了教材中的类似注音应该明确却没有明确的诸多例子,如《世说 新语》两则中的《咏雪》一文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的“差”应读 chā,是“大致,差不多”的 意思;《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句中的“父” 应读 fǔ,意思是“老人”;《口技》中的“便有 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觉”应读 jiào,意思是“睡醒”;《庄子》故事两则中的“今子欲以子之梁 国 而吓我邪?”句中的“吓”应读 xià,意思是“吓唬”等等。
这些字的读音我都考究过,并且拿 这些字的读音来考过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结果是无一人能全部答对。
这些问题我平时十分注意 探究,但这个“空”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打击,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近 30 年的教学生涯,到 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像“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问题存在呢?我的心中真是没底! (本文 刊发于《语文报· 教师版· 初中》2009 年 2 月 5 日总第 147 期,并在中华语文网、语文网等网站 推荐阅读,反响很大,许多人来电来函发帖探讨教材上的有关字的读音问题。
作者:武宏伟) 篇二: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00 分钟) 1 / 151、本试卷共 27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本次考试书写分 3 分,希望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工整、规范、美观。
一、文言文(39 分) (一)默写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 3、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5、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6-7 题(4 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 。
(2 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
(2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8 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 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 水,.. 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
及既上,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
(2 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 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 (3 分) ..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ī”,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
(12 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 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
使秦不得窥吾西, 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 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 见路侧有民。
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
臣怪之,问其故。
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 2 / 15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
’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 说》 【注】 ①支备:调度战备。
支,调度,支付。
②踣:跌倒 ③应候:顺应时令。
11.(1)下列与“使秦不得窥吾西”中的“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B、虽鸡狗不得宁焉 ..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即出,得其船 .. (2)下列与“臣怪之,问其故”中的“故”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落日故人情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即克,公问其故 D.故有所览辄省记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岂不大利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王认为老百姓会踊跃参与筑城的理由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 分) 1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 分) 二、 现代文(37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21 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 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 活 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 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 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2)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 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3)追求优秀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生命个体终结, 后来者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 báshè 。
(4)追求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 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 十 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 吹 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5)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 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 有 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 3 / 15优 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追求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 工 作自己不能躲, 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因为追求优秀, 装腔作势的表演、 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
(6)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 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追求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 依 赖客观条件。
他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努力地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
(7)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20、根据拼音写汉字:báshè _____________(2 分) 2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所以 B、一方面 另一方面 C、即使 也 D、要么 要么 22、上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23、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6 分) 一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