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精华1篇)

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精华1篇)

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精华1篇)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1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一、下井作业人员应提前准备好安全标志,检查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工具是否安全可靠、完好、适用,所配备的安全防护器材是否齐全。

二、施工场地堆放的施工材料、工具等物品,不得影响行人车辆的交通安全。

三、夜间作业时,应设安全标志、架设红灯,夜间除应按日间操作规程作业外,一般情况不得进入井内作业。

四、下井作业时必须有施工负责人在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指定2人以上的监护人。

五、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安全,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头戴防护帽,身扣防护带,并系安全绳,口罩戴好后,方可下井作业,井内严禁吸烟。

同时场地必须配备防毒面具、氧气袋至少两个。

六、施工作业人员进入井下作业时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违章作业,不盲目作业。

施工负责人发现违章作业的,应及时制止,对作业的,应给予经济处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七、下井作业时,严禁小孩在附近玩耍,并说服行人不要围观。

八、下井后,工具、配件必须使用工具袋吊接,严禁抛扔,作业井周围1m范围以内不得有石块、砖头、工具等有可能造成打击伤害的物体。

九、井下作业如需时间较长,应轮流下井,如井下作业人员有头晕、腿软、憋气、恶心等不适感,必须立即上井休息。

十、井下作业所有电器设备必须是防爆型,包括灯、开关等。

十一、下井操作时,施工负责人和监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精力集中,不得从事其他作业,坚持2分钟向井下喊话,注意观察,特别是井下作业人员状态,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作业,井上不得吸烟,严禁向井内抛扔物品和烟头。

十二、作业完毕后,应及时将井盖还原,同时清理周围堆放的废弃物。

十三、发生作业险情时,整救人员需配戴氧气袋下井救人,并带另一氧气袋插入晕倒人鼻孔吸氧,并立即撤出危险地段,同时向施工负责人汇报,并及时与急救中心联系,说明出事地点与具体情况。

十五、下井作业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神志清醒。

未满十八岁人员和有呼吸道、心血管、过敏症或皮肤过敏症、饮酒后不得从事该工作。

十六、遇重大自然灾害,及狂风暴雨等天气,应尽量减少或杜绝下井作业。

井下作业管理措施提高安全意识,重视安全生产思想决定一切,由于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或未按规定的规程进行作业造成的,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从事井下作业之前和相应的操作之前都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提高其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加强操作的安全意识,消灭操作人员心中潜意识的侥幸心理,真正做到处处讲安全,时时谈安全,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

只有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井下作业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完善基础设施,抓好建设在井下作业中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安全系数高的设备,消除环境隐患,建立安全的作业环境,给员工配备安全的劳保物品等,从实处重视石油产业的安全生产。

使井下作业的硬件设备达到生产规定的标准,尽量减少因设备落后而造成的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要抓好建设环节。

没有严格的规章,就缺乏对生产的保护。

因此建立相关的规章来管理生产,确保安全势在必行。

规范操作程序,制定安全作业模式在树立了安全生产意识后,石油的井下作业还需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从而进一步贯彻安全生产的原则。

严格要求员工执行作业现场的操作程序,提高作业现场的安全标准的执行力度。

同时设置可视化的警示标识,建立可视化安全模式在石油井下作业中可能存在危险的地段尽可能做的使用多种形式的可视化的警示标志或提示牌,从而实现时刻引起井下作业人员对高危害因素的警醒和重视,这也是在无形给予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的告示和教育。

在设立可视化标志的时候要做到醒目而及时,摆放在合适的地段从而真正能引起作业人员的重视。

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方案井下作业人员既是井下作业的操、执行者,也是利益获得者。

因此必须辩证的看待作业人员在井下作业中的作用。

在制定相关、方针、要求井下作业人员严格遵守相关的同时,也有必要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对井下作业安全无事故的个人、集体建立相应的奖励,这必然充分启发、激励、调动全体员工在井下作业中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有效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

完善井下作业hse体系 hse管理体系是围绕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

该体系是集合了世界上同行的管理经验,也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行业准则,它体现了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减少安全事故,提高经济效益的环境下的规范运作,其主要特点是预防为主、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管理标准体系。

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该体系的内涵,真正做到把健康、安全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这样才能在具体实施中才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把井下作业的危险因素及早排除,保证安全生产。

制定井下作业事故、应急预案虽然我们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杜绝、从操作中,既要求作业员工遵守安全操作,又要求者认真完成义务,但从实际操作中看,井下作业事故的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

因此,这需要我们企业管理人员未雨绸缪,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事故管理规范化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事故发生时,将积极实行弥补措施,抢救伤员,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将事故局部化,同时能从事故的研究、统计报告和数据分析中掌握事故的发生情况、原因和规律,针对井下作业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采取避免事故的措施,不至于导致相同事故重复发生。

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菁华1篇)扩展阅读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菁华1篇)(扩展1)——井下使用干冰安全管理措施 (菁华1篇)井下使用干冰安全管理措施1为进一步加强综放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工作, 本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减少煤层自然发火事故的发生。

我矿在严格执行矿井防灭火管理规定及综放工作面末采至拆除期间的专项防灭火措施外,经矿相关负责人研究决定,利用干冰的冷却作用、隔氧机理及吸附惰化机理的性质,将其运用于井下推进度较慢、末采及拆除综放工作面,降低采空区遗煤引起自燃的危险性。

为确保干冰使用期间的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一、管理措施:1 、使用干冰时,必须经矿技术负责人同意后,由通风工区牵头,采煤工区和运输工区相互配合完成。

2 、由于干冰温度低,在常温状态下挥发快,为尽量减少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矿总调负责协调各部门,确保干冰在下井后能够及时到达工作面使用地点。

、通风工区负责将干冰按规定摆放到指定地点,具体摆放地点为工作面进风落山(密集柱)以里或工作面前半部液压支架靠落山侧,严禁工作面乱扔乱放。

4 、干冰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7℃,容易冻伤手指。

故在搬运过程中,必须佩带厚绵手套,防止因皮肤直接接触干冰而发生冻伤事故。

在运输过程中其他人员严禁接触干冰,防止损坏干冰装置。

5 、装置干冰的泡沫箱属于易自燃物品,使用干冰后,须及时将泡沫箱回收上井,严禁乱扔乱放。

6 、干冰摆放后,会缓释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故每次投放量在1-3吨之间,放置干冰点1米范围设置栅栏、揭示警标,并在设点检查处离底板米以外的巷道下部加强检查二氧化碳。

7 、通风工区必须搁专职瓦检工详细检查干冰摆放处及各地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温度等。

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或氧气浓度低于20%时,必须停止工作,撤出人员,汇报通风工区调度站,进行处理。

只有当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氧气浓度达20%以上时,生产队组方可恢复工作。

8 、使用干冰后,通风工区负责安排测风员每两天测定一次工作面各地点的风量,确保工作面各地点的风量、风速符合规程规定。

9 、通风工区火区观测工必须定期对工作面落山、机尾、回风流气体进行取样化验,及时掌握工作面气体变化情况,确保各种气体符合产品成分要求。

10 、通风工区区干、队干要定期对工作面各地点的风量、风速、温度及有害气体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二、其它未尽事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通风瓦斯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

通风工区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菁华1篇)(扩展2)——井下烧焊作业审批及安全措施模版 (菁华1篇)井下烧焊作业审批及安全措施模版1 因井下北辅运大巷掘进工作面90b型耙装机多处焊接点开口,需要焊接加固,为确保烧焊过程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措施。

1、施工前由施工负责人所有参加施工人员进行本措施的贯彻学习,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本措施规定执行。

2、进行电气焊的工作场所必须清理干净、整洁、工具摆放整齐。

3、气割时,氧气瓶和乙炔瓶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5m,并且乙炔瓶必须有回火装置。

4、电气焊周围5m内不得放置油类易燃易爆物品;各类气瓶距明火10m以上。

5、井下气割时,乙炔带必须检查是否漏气,保证完好。

6、电气焊作业时,作业人员严格按电焊操作规程操作。

7、施工前,必须有通风员检查好施工地点前后20米范围内风流中的瓦斯浓度,要求整个施工过程都在瓦斯浓度不超过%的安全情况下进行,并保证瓦斯浓度不超标,否则停止作业。

8、烧焊地点必须备好材;水桶2只(装满水)、黄沙1立方、2只。

9、电焊机必须完好,电源及电焊把线不得有破损,外壳接地必须良好,电气焊做作业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具。

10、施工地点要指定专人清理现场,再次洒水灭尘,浇灭遗留火星,并由安监员、通风员共同停留监护1小时,确认无任何安全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11、作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安全措施,杜绝违章作业。

12、操作人员操作时,监护人员必须在现场监护,如发现异状,及时处理。

13、未尽事项按《煤矿安全规程》执行。

管道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菁华1篇)(扩展3)——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 (菁华1篇)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__ 为严格煤矿超定员、超强度、超能力生产,准确掌握煤矿井下人员的数量及位置,便于灾变时的救援,根据《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及管理规范》(AQ1048-),制定本规定。

__第二条__ 井工开采的矿井,必须安装使用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并实施24h运行和实时,未安装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不得生产;基建矿井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条__ 每一个入井人员都必须携带识别卡,煤矿要严格入井携卡的管理工作。

入井人数应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四条__ 各矿总调度室、人员入井井口应安装入井人数电子公示牌,并准确公示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入井人数、实际入井人数。

第五条__ 所有井工开采的煤矿企业要把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监测的考勤信息作为职工计酬的原始依据。

第六条__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及各煤矿企业对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管理及日常监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