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诗词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江门市棠下中学梁志刚作文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作文能力依然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许多中学生精神世界相对贫乏,人文素养相对贫乏。
他们的作文立意肤浅,语言没有文采,词汇贫乏,甚至文理不通,普遍缺少灵魂、个性和创造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更少得可怜。
古典文学研究家钱伯城说:现在很多年轻人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外语,却忽视了中文学习,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原因之一是“没有良好的古诗文根底”。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的谭建光教授也说:我国涉及民族文化的教育太少了,这是一个根源问题。
②古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它具有优美至善的语言形式与全面丰富的涵育功能,是传统教育最珍贵的资源。
语言素养的重要来源是传统文化,写作中的构词组句、布局谋篇,描景达情等看似纯语言形式的构造,实际也深埋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直接塑造民族的文化心理。
古代诗词凝聚着古人的情感和生活经验,当中许多情感与经验都能与今天的我们发生联系和共鸣,能激励培养我们生气勃勃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开发古诗词这个古人留下来和精神和语言宝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育人文精神,厚实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是提升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理论家、社会活动家拉斯金在《英国的艺术》中说:“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一致的,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也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艺术的发展程度是该民族道德水准的反映。
”③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一个珍藏丰富的艺术宝库。
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其中的优秀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到诗人和作家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领略到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而且还会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和熏陶。
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以下的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接受精神的熏染,厚实文化积淀。
1、背诵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
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表演背,促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印象;据意背,使学生诗句分类清,背得多;据时背,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创设情境背,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促进记忆。
学生吟诵古诗词,当中的人文精神情感体验就会与他们既有的情感受体验组合起来,就会化而为血肉,化而为灵魂,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
2、开设诗词欣赏课诵读古典诗词,关注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断提升自我的品位和内涵。
在诗词欣赏中,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百态,理解忧国忧民、追求自由、乐观豁达、人生哲理等思想精神。
主要做法是精选名家作品,定期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行作品品读,品其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等等。
下面以李白的《玉阶怨》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
”根据艺术审美心理的特点,我们分四步来品读。
第一步:朗读诗歌,了解诗句的读音、韵律、节奏。
第二步:理解每个字、每个词,以及词与词组成句子的意义。
玉阶因夜深(秋夜)而生白露---罗袜因白露而浸湿---女人罗袜潮湿不能久伫而放下帘子---放下帘子后又久久注视着令人断肠的秋月。
第三步:探测本诗的情感因素。
这一步要把握诗语言描绘的形象所显示出来的综合的情感意义。
从上一步我们大体知道,那位女主人公一开始站在台阶上似乎在期待着什么,由于夜深露重又不得不返回屋里。
可她又不肯罢休,静静地望着帘外玲珑的月亮,重新编织着她的梦幻。
在这一系列动作中,蕴含着女主人公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希望、憧憬、不安、懊恨、失望、惆怅,希望。
在情感上暗合了题目上的“怨”。
第四步:分析诗章的深层结构,寻找它的隐喻与象征。
从整首诗看,各种意象都有自己的象征功能。
白色---白露,水晶帘,秋月---象征着希望、光明,象征着女主人玉一般纯洁的心灵。
黑色(夜久)象征着失望,不安,湿润象征悲哀,朦胧(玲珑)象征惆怅。
这些意象的组合变化过程便构成了该诗的深层结构:白色的希望,纯洁的心灵因白露而潮湿而悲哀而失望,又转变为忧伤,但经过潮湿浸润的纯洁心灵在忧伤之后,于朦胧之中又似乎看到一线光明随即又转化为希望。
但这希望又毕竟是朦胧之中极不可靠的希望---惆怅。
这样,语音的咽噎和白色意象、湿润感、朦胧感和人物的情感相融合,形成了诗歌的悲凉哀怨的诗境。
当学生感受、体验这一悲凉哀怨的意味时,似乎自身也受到这种情感素质的冲击,仿佛置身于某种被压抑的空间。
在此境地,学生自然也就深度领略到人生的深邃的哲学意义,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人生境界。
学生在品读中得到了审美体验、思想熏陶、文学感染和知识启迪。
3、写作阅读感想几千年来,人们的价值观道德感和审美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诗词中作者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观念情操和生活感受在今天来说,有些仍然是真理,可以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但也有一些已经显得陈旧狭隘了。
写阅读感想,就是要求学生能客观地看待这些观点和审美标准,学会用积极的精神来观照生活,目的是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如在读苏轼的《定风波》后,学生是这样写:“生活,酸甜苦辣,什么味都有;五彩纷呈,什么颜色也不缺:它有时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美好;有时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那样艰难。
但不管生活呈现的是哪一面,只要心存信念,也就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以豁达的心态来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4、文化物象探讨古诗词中存有大量的物象,如“小楼”“花”“竹”等,还有反映和描写节令习俗的诗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收集和阅读这一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此类文化物象,探讨其具体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更多的文化现象,从而丰富自己文化底蕴。
例如“菊花”是清高、隐逸的化身,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等等。
积累这些诗句,为日后写文章打下厚实的文化基础。
二、加强古诗词学习,培养善感的心灵。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效地提高其写作能力的基础。
古诗词以其充满情感富于想象的丰富多彩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万物、人生世态的独到体验。
阅读和欣赏古诗词中的名篇佳作,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具体做法如下:1、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作品中优美的意象文章的诗味在于意象,文章的美在于意境。
而意象是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各种美的意象,领略其中的艺术美,激励学生对美的追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经常的健康的审美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我们一方面给学生分析常见意象的内涵,让学生知了意象的内涵之美。
如“鸿雁”意象,寄寓了对故乡的思念,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意象,它的主要内涵是凄凉、愁怨和悲伤。
如“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写作时结合写作内容,借助这些意象来抒写情怀,以增添文章的文采。
如《秋的联想》:秋是悲观者眼中飘零的落叶,乐观者心头深藏的绿色。
秋是寒山寺的霜钟,让人时时警策自己。
秋是疏桐上的鸣蝉,让浮躁者添几份落寞。
秋是陶渊明的菊花,让宁静者拥有悠然闲逸。
学生这篇文章很明显借用古诗的意象来写我对秋的感触,写得很有诗味。
2、依据诗句的内容进行想象训练写作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
审美的本质是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人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他的联想和想象就越丰富,他从外界事物身上看到的东西就更多,也就越能为写作提供构思新颖、奇特和巧妙的材料。
因此可以依据诗句的某些词语,让学生去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丰富感知体验和提高联想能力。
我们一般先进行具体诗句的合理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
如马致远的《秋思•天净沙》,根据“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等词,可以想象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睹物思乡,愁肠百结的情景。
然后进行联想想象的短文写作训练。
如以“月”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写景短文,有的学生们可能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好写。
我们让他们想想所学过的借月抒情的诗,然后启发学生欣赏月色朦胧、柔和、纯洁的美妙之处,盈亏圆缺的美好形象,现实生活中人的美好心灵,学生便会觉得有许多感触要抒发,有很多话想说。
如学生作品《月夜》:夜,一片空寂。
中秋将至,心绪不宁,也许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于是沏上一杯清茶,阳台独坐。
那半轮秋月,周围缠绕着几缕薄云,昏黄昏黄的。
月光微淡,夜色显得很浓,整个院子笼罩在一片凄迷的气氛中。
今夜清辉小楼空。
一个人,还有那半轮昏月,颇有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
桌上的那杯清茶,泡着昏暗的残月。
“别时茫茫江浸月”,让人看了,顿生怅然若失之感。
不觉间拿起杯来喝了一口,细细品味之下,又觉于淡淡的苦涩中又多了一份清冷,仿佛月色那份孤清此时也融入了茶味之中。
独饮苦茶,个中寂寞有谁可了?忽然,不知从哪个地方飘来了淙淙铮铮的古筝乐声,那乐声,时如润湿幽谷里啾啾的鸟鸣,飘忽无定,时如圆圆的荷叶上的露珠滴下,呜咽不已。
哀筝一曲弄残月,不胜清怨却飞回!不知此时飞鸿过尽了没有呢?古之迁客骚人,独在异乡,独为异客,看天挂圆月时,总会怀愁肠牵,那是沧桑的脚步声在心灵响起。
……古月还照今人。
今夜,仍是那沧桑的脚步,随那半轮秋月,踏过山,涉过水,走在我的心上。
那满腔的归思啊!如一曲缠绵的调子,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
如今却化作缕缕的月华,洒向故乡的山、故乡的水……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那头上的半轮秋月啊!3、名句点评古诗词的语言是规范而优美的文学语言。
对古诗诗词名句进行评点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字,欣赏形象,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因此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能力。
首先是展示名家点评实例,作点评方法的指导。
从中国文字独特的形式本身及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意蕴入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一个特定的形象世界,一个特定的审美世界,一个特定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感悟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如写霜叶很美很有朝气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小雨很美很诗意的“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
其次,放手让学生去对名句作点评。
采用的形式有小组学习讨论点评和竞赛两种。
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很多学生写的是瀑布气势雄伟。
我就启发他们结合生活某些现象去点评,有学生就这样写:“三千”和“九天”写出瀑布之高,惟其极高,才能厚积薄发,才有如此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