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蛙读书报告

蛙读书报告

声声蛙鸣桩粧罪——《蛙》读书笔记说来惭愧,作为堂堂文科生,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我这里时,我竟然在问莫言是谁?当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觉得:莫言作为在中国尚不拔尖的作家,经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在是有些不合常理。

又加上当时莫言的书在全国上下都卖得火热,我又不想跟风,所以也就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

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给朋友买书时,才顺手买了本《蛙》。

等书寄到之后,我刚读完前言部分,就感觉自己被震住了。

莫言从长度、密度、难度来剖析长篇小说的尊严,可谓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其中有这么一段“长篇小说不能为了迎合这个煽情时代而牺牲自己应有的尊严。

长篇小说不能为了适应某些读者而缩短自己的长度、减小自己的密度、降低自己的难度。

我就是这么长,就是要这么密,就是要这么难,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读过之后,确实给人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我有时也会感叹,改革开放之后,文学也不免走上了“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里的“国家调控”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和谐大法”,但凡是针砭时弊、抨击政府、言辞激烈的作品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屠宰;而“市场经济道路”则是指为了迎合高压、单调的生活之下的“大众”口味,一大笔写手横空出世。

玄幻、穿越、恐怖、暴力、色情···有这些元素堆砌而成的动辄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所谓的小说可谓是层出不穷并且很受欢迎。

想这些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几乎毫无营养可言的印刷品、电子文档如此横行,大众的品味、社会的浮躁可见一斑。

在恰恰是在这种时候,听到了“小说的尊严”这样一句震耳发聩的宣言,想不激动都难。

言归正传,我对《蛙》的第一印象想就是小说结构很别致。

小说以五封长信和一部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

信是写给外国著名作家的,小说的主体部分就包含在信中,显得自然而连贯。

而话剧则是对之前内容的延续和升华,语言犀利,情节紧凑、一波三折。

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蛙》看作是史书,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计划生育史。

这部历史,其实说起来很简单:首先,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现代化的接生方式随之普及;接着,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中国出现了一次人口出生高峰;而在七十年代之后,迫于人口压力,我国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到了当代,生育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这部历史当中,囊括了形形色色的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记录了不同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命运的流转。

而其中当之无愧的角色自然是姑姑。

父亲是白求恩的得意门生,为国捐躯、德高望重;自己相貌出众同时又医术精湛。

如此多的荣耀铸造了她胆大心细,果敢泼辣的性格。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的人生轨迹其实正是那段生育史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是推广现代接生方式的急先锋,飞车过桥、痛打接生婆、紧急时刻力挽狂澜···在她的努力下,现代化的接生方式便很快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人口出生高峰时,她日日奔波劳碌,忙着为产妇接生,被大家视为送子观音;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之后,姑姑由受人尊重的送子观音忽然间就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不管超生的孕妇上天入地,姑姑总能用拆房揭瓦、威逼利诱手段将孕妇找出来,送到手术台实施流产手术;而后姑姑也终于不得不服老,从手术台上退了下来,年轻时经历过痛彻心扉的感情挫折的姑姑,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位与世无争的民间艺术家,说不清是为了赎罪还是因为命中注定,姑父捏泥人的手艺人,于是两口子合作,姑姑一一描述那些在她手中被扼杀的婴孩的模样,姑父就根据她的描述,将那些早夭的肉体用泥胎还原出来。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精彩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内容,更是因为它的高度——人文关怀。

作者直面尖锐而敏感备并且受争议的计划生育政策,从亲历者的角度,相对客观地还原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中注重集体主义,强调团结一致、顾全大局。

但这依然不能成为计划生育政策侵犯个人权利、抹杀个人诉求的借口。

作者从丈夫、妻子、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等普通人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小说中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批判的语气,有的只是扣人心弦的、引人深思的记叙。

其中既有“捉拿”孕妇时“计划生育小分队”兴师动众、剑拔弩张,随时准备拆房、拔树的紧张形势。

也有孕妇为了保护胎儿,不惜采取跳河的方式躲避计划生育小分队的缉拿,结果孕妇和胎儿双双殒命的悲剧场景。

作者在其中塑造了王仁美,这一女性形象,她性格直爽、爱憎分明、单纯善良,为了给家里生个儿子,她私自取下避孕环,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怀孕。

即便如此,姑姑还是听到了风声、带着计划生育小分队,对躲进地窖的王仁美威逼利诱,最后为了丈夫不被部队开除、为了家里的房子不被拆,她只得向姑姑投降。

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她对丈夫说的一番半似呓语、半似嗔娇的话中,看似是一种幽默,隐隐约约也透漏出了她知道自己凶多吉少,有与丈夫诀别的意味。

如果说将美好的事物破坏给人看是一种悲剧,那么像这样将美好以及创造美好的愿望一并破坏更是让人扼腕痛惜。

也许很多人会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作为“党的忠实走狗”的姑姑,但其实她才是最可怜的人。

作为党员,服从国家指令本就是她的职责,她要承受“送子观音”到“活阎王”的落差,用那双曾经带来无数生命的手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以至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她,却对青蛙有种极度的恐惧,因为她觉得青蛙的叫声就像孩子的哭声,那些被她扼杀、向她讨命的孩子们的哭声。

正如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小说中的“我”,既王仁美的丈夫,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在这部书中这个形象则显得懦弱、武断,有正义心却在维持正义时显得狼狈不堪。

尤其是在妻子命悬一刻之际,他考虑到自己的升迁,考虑的家族的利益,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政策这一边,而让妻子孤独地含恨而去。

而在妻子去世之后不久他又经不住诱惑,竟然和“害死妻子的仇人”同时又是自己兄弟一直追求的女人结婚。

实际上,小说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在最后也对当下生育的社会乱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医院和养蛙场勾结,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

表面上富丽堂皇的门面,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他们利用人们求子心切的心理,一方面联系求子心切的“客源”,一方面又找一些“代孕”的年轻妇女,只顾从中渔利,完全不顾人伦天理、不顾法律规章。

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应该就是“我”和二任妻子因为无法生育,最后求助于代孕公司,而为“我们”代孕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做了他们养女的“我们”的朋友的女儿。

最后,朋友成了岳丈、女儿成了妻子、而臂中的孩子难以说清是儿还是孙···“他人有罪,我也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莫言说到了,至少在这本书中确确实实也做到了,所以我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外文学院日语系王亚辉学号12220112203141 2013年5月27日篇二:《蛙》读书笔记读莫言小说《娃》有感(2012年10月25日)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

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

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

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

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

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

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

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

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

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

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

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

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篇三:读书笔记-蛙《蛙》读书笔记说起读书,实在有些惭愧,对莫言的作品没有多少了解,得知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才有一种冲动去读读莫言的作品。

读的第一篇便是《蛙》,读着读着我不禁有些难受,因为我的家庭也曾因为“计划生育”政策而受到伤害。

我喜欢作品中姑姑的性格,大大咧咧,开朗,热情,直爽。

可谓女强人,可我更多的是讨厌她。

在“计划生育”政治任务面前,繁衍权,生命权似乎远远没有完成任务更重要,所谓“上吊不解绳,喝药不夺瓶”,无数的家庭在这种极端残酷的高压政策下家破人亡。

姑姑为一个出色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为保证完成任务,曾经将孕妇赶到河里淹死,曾经将无数即将分娩的生命扼杀。

看到“姑姑”各种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少了更多的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是更加不能理解她甚至想要鄙视姑姑的行为,她曾用拖拉机拉到邻居的大树,要拆掉邻家的房屋,从而逼迫王仁美,做引产,各种无情的逼迫,王仁美只好妥协。

你说天真的王仁美,只想要个孩子而已啊,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无情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了。

这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而那时“姑姑”的铁面无私,导致无数未出生或者已经出生的生命丧失,甚至母子俱全,全家受到灭顶之灾,即使这样,姑姑还在坚持着。

作为普通人,传宗接代似乎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似乎这种无情的计划生育让许多母亲不仅受到身体的伤害更多的是心灵的伤害。

我不禁有些迷惑:人的生命尊严在和计划生育政策发生矛盾的时候到底孰轻孰重呢?民生福祉和国家利益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吗?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是否该得到尊重呢?书中人物名字不禁让人发笑,几乎都是用五官四肢内脏命名,如:王脚、王肝、王胆、张拳、李手、陈耳、陈眉等,这样怪异的名字不禁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可能是那个时代对生命一种美好的愿望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