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特点
2
魏晋时期的女子在深衣的下摆部分 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 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再伸 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 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 两种 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 有动感和韵律感。后来,这两种装 饰逐渐合二为一,这就是杂裾垂髾 服的造型。杂裾垂髾服使魏晋的女 子充满灵动、飘逸的气 质。
秦漢服飾在現代服飾的體現
运用秦汉深 衣的裹腰设 计
运用秦汉深衣 交叉领的设计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魏晋南北朝服饰 唐代诗人苏轼 念奴娇》 羽扇纶巾” 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 纶巾,是幅巾的一种, 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 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 以丝带织成。 故名“ 用,故名“诸葛巾魏晋时期冠帽 也很有特色。 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 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 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 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 平上帻”或叫“小冠” “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 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 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 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 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 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主要冠饰,男女皆用。 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 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2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 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 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 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 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 族男子的服饰, 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
魏晋南北朝时服饰的演变原因
服装的款式和服饰纹样,是服饰文化面貌的标志,南北朝时期随着胡服 盛行,服饰纹样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 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龙、小交龙、蒲 桃文锦、斑文锦、凤凰锦、朱雀锦、韬文锦、核桃文锦(见陆刿《邺中 记》)、云崑锦、列堞锦、杂珠锦、篆文锦、列明锦(见王子年《拾遗 记》)、如意虎头连壁锦(见《太平御览》卷八一五)、绛地交龙锦、 绀地句文锦(见《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联珠孔雀罗(见《北齐书· 祖珽传》)等。从这些锦名可知有一部分纹样是承袭了东汉的传统的, 有一部分则是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结果,如联珠孔雀罗就是。
秦漢時期服飾演變原因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是一个重要阶段,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饰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 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饰外, 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饰外,一般的服饰应是沿袭战 国时代的习惯。
先秦服飾在現代服飾的體現
运用了先 秦冕服中 “韨”的 设计
运用先秦服装的 交领和袖子
秦漢時期
将领铠甲以整片皮革或织绵材料制成, 将领铠甲以整片皮革或织绵材料制成, 上面再嵌上金属或犀牛皮、野牛皮甲片, 上面再嵌上金属或犀牛皮、野牛皮甲片, 四周一般留有较宽的边缘。 四周一般留有较宽的边缘。所嵌甲片分 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 为固定甲片和活动甲片两种。固定甲片 主要用于胸前和背后; 主要用于胸前和背后;活动甲片则多用 于双肩、腰腹和领口等活动较大的部位, 于双肩、腰腹和领口等活动较大的部位, 高级将领的铠甲除制作精细以外, 高级将领的铠甲除制作精细以外,还绘 有美观的纹样。 有美观的纹样。 曲裾袍是汉代男女都穿的一种流行服装。 曲裾袍是汉代男女都穿的一种流行服装。 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 它的特点是采用较低的交领,穿的时候 要故意露出里面所穿衣服的几层不同的 领子,时称“三重衣” 此外, 领子,时称“三重衣”;此外,衣服的 襟裾边饰秀丽,随曲裾盘旋缠裹在身上, 襟裾边饰秀丽,随曲裾盘旋缠裹在身上, 成为一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曳地, 成为一种流动的装饰;曲裾袍衣长曳地, 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中國歷代服飾特點
課程名稱: 課程名稱:中外服裝發展史 作業名稱: 作業名稱:中國歷代服飾特點
• • • • • • • • • • • • • • • • • • 先 秦 (前 秦 汉 (前 魏 晋 南 北 朝 ( ) ) ) 隋 唐 五 代 ( 年 宋 代 ( 年 辽 金 元 ( 年 ) 明 代 ( 年 清 代 ( 年 近 代 ( 民 国 • • • • 现 代 ( 世 纪 当 代 ( 世 纪 1912—1949 1912—1949 1949 1949 20 20 21 21 ) ) ) ( ) ) ) ) ) 年
头 的
隋唐五代服饰演变的原因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人们审美情趣提高,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人们审美情趣提高,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佩饰文 化。 这一时期,佩饰的种类十分齐备,包括发饰: 这一时期,佩饰的种类十分齐备,包括发饰:簪、钗、步摇、胜、梳、篦、金钿、 步摇、 金钿、 珠花、簪花等;颈饰:项链、项圈、念珠、缨络等;耳饰:耳环、耳坠;手饰:指环、 珠花、簪花等;颈饰:项链、项圈、念珠、缨络等;耳饰:耳环、耳坠;手饰:指环、 手镯、臂钏等;带饰:带钩、带扣、蹀躞带等;腰饰:佩鱼、香囊、香等。 手镯、臂钏等;带饰:带钩、带扣、蹀躞带等;腰饰:佩鱼、香囊、香等。每一种佩 饰又有许多样式。这些各式各样的佩饰在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也大都流行, 饰又有许多样式。这些各式各样的佩饰在长江流域广大地区也大都流行,而且有些佩 饰在制作上又独具特色。像在湖南长沙隋墓中出土了一件发钗,用玉、 饰在制作上又独具特色。像在湖南长沙隋墓中出土了一件发钗,用玉、银两种材料制 这种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当时发钗质地变化的一大特点。 成。这种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制成的发钗,是当时发钗质地变化的一大特点。又 如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 如在钗首作出各种形状的花朵,也是这个时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发钗在造型上的一个 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发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 特征,尤其在中晚唐以后更显著。发钗的形状,通常是根据用途来设计的。 一般来说,安插发髻花的作用。这种发钗,钗股较长,钗首制成各种精美的花朵。 一般来说,安插发髻花的作用。这种发钗,钗股较长,钗首制成各种精美的花朵。 在浙江长兴唐墓出土的一件“鎏金银花钗” 在浙江长兴唐墓出土的一件“鎏金银花钗”,安徽合肥西郊五代墓出土的一件大型的 银镶琥珀双蝶钗” 都反映出高超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设计。 “银镶琥珀双蝶钗”,都反映出高超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设计。 特别值得指出 的是,隋至盛唐之世,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稳定的发展, 的是,隋至盛唐之世,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稳定的发展,整个 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为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各种服饰习俗的流行奠 定了基础,也为服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定了基础,也为服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这个时期的服饰大放 异彩,更富有时代特色。可是,到了晚唐后期,特别是十年的农民战争, 异彩,更富有时代特色。可是,到了晚唐后期,特别是十年的农民战争,导致了唐王 朝的崩溃,中国社会进入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后, 朝的崩溃,中国社会进入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后,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状况与南方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服饰文化也自然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 状况与南方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服饰文化也自然的发钗,钗首比较简单。用于装饰 的发钗,则制作精美,实际上起着鬓逊色。这个时期,由于南方战争较少, 的发钗,则制作精美,实际上起着鬓逊色。这个时期,由于南方战争较少,所以在南 西蜀、吴越等国比较安定,不仅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文化, 唐、西蜀、吴越等国比较安定,不仅保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和文化,还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了发展,尤其在金陵、成都等地,经济文化更加繁荣,这种繁荣,也反映在 度上得到了发展,尤其在金陵、成都等地,经济文化更加繁荣,这种繁荣, 衣冠服饰上。如当时江南、西蜀地区的服饰,就比北方人民的服饰要考究得多, 衣冠服饰上。如当时江南、西蜀地区的服饰,就比北方人民的服饰要考究得多,可谓 质料精美,款式丰富。宋初的服制, 质料精美,款式丰富。宋初的服制,也有不少是吸取了这些地区的服饰形制演变而来 的
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百姓服饰
魏晋时期的百姓服饰十分丰 富,绘画中的采桑、屯垦、 狩猎、畜牧宴饮等现实生活 中的各种场景中,留下了大 量平民百姓的服饰形态,如 女子的裙裳、农民的袍服、 猎人的巾帽、牧者的绑腿等。
戴巾帻、穿袍服的信使(甘肃嘉峪关出土砖 画)、 穿袍服、围裳的采桑妇女(甘肃嘉峪关出土 砖画)、 穿袍服的农民及农妇(甘肃嘉峪关出土砖 画)、 戴毡帽、穿袍服的猎人(甘肃嘉峪关出土砖 画)
魏晋南北朝在现代服饰中的体现
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的 造 型 延 续 到 现 在
隋唐五代(581-960年)
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 汉时期的服饰制度逐渐得到恢复。隋 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 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 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 形式。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 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 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 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唐朝还流行 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 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 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 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 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 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隋唐男子的服饰
靴 的 官 吏 、 穿 圆 领 袍 衫 唐幞头 乌 皮 、 头 幞 裹
起初, 起初,人们用一块布从后 脑向前把发髻捆住, 脑向前把发髻捆住,并使 巾布的两角在脑后打结, 巾布的两角在脑后打结, 自然下垂如带状; 自然下垂如带状;另两角 回到头顶打成结子作装饰, 回到头顶打成结子作装饰, 这就是初期的幞头。后来, 这就是初期的幞头。后来, 人们又在巾布的四角上接 上带子,使其自然飘垂, 上带子,使其自然飘垂, 装饰性就更强了;再后来, 装饰性就更强了;再后来, 人们甚至将带子裁成或圆 或阔的各种形状, 或阔的各种形状,并用丝 弦或铜丝、铁丝作骨, 弦或铜丝、铁丝作骨,放 在带子里, 在带子里,这就变成了可 以任意造型的翘脚幞头。 以任意造型的翘脚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