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八股文

科举制度什么时候发展成为八股文

八股文形成时间小考摘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用以选士取材的一种专用文体,为朱元璋创立科举制度是所创立。

其文有三个特征:“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其文体结构严格,共有两大部分,正文部分又分八股。

洪武十七年,八股文已初具模式;洪武十四年,大体定型;永乐年间,基本定型。

关键词:八股文格式发展八股文是一种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叫制义、制艺、经义、时文等。

它培育了成千上万的名臣官吏,同时又摧残扼杀了许多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它有效提高了读书人的思维能力,同时又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想:总之,在八股文身上存在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弊端。

明清两朝的许多士人对八股文的态度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有“薛夫子”之称的明代大儒薛暄就说:“虽曰科目以文章取士,然必根于义理,能发明性之体用者始预选列,类非词章无本者之可拟也。

”①李贽也曾把八股文称为“古今至文”,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

”②与此相反,顾炎武在总结明朝灭亡时指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③龚自珍早期也曾久困科场,对八股文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科场之文毫无用处,到后期便一火烧毁平生所作八股时文。

正确把握八股文,对弄清明清两代的历史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明代八股文开始着手,因为这是八股文的源头。

那么八股文到底形成于明代的那个时间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此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八股文的初创八股文为朱元璋建立科举制度时所创制。

洪武十三年(1370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的诏令。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同年八月“京师及各行省开乡试。

初场试《四书》疑问,本经义及《四书》义各一道”,所采用的仍是元代的格式。

由于朱元璋对以此标准选拔出来的官吏不满意,在洪武六年(1373年)下令暂停科举,经过几年的思考和比较,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令重开科举。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那么这一年定下的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是什么样的呢?用《明史·选举志》的说法就是: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

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可见其格式有三个特征:1、“略仿宋经义”。

据倪士毅《作义要诀》所述,宋代经义“至宋季则其篇甚长,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接题,第一接,或二三句,或四句下反接,亦有正说而不反说者),有小讲(小讲後有引入题语,有小讲上叚,上叚毕有,过叚语,然後有下叚),有缴结。

以上谓之冒子,然後入官题,官题之下有原题(原题有起语、应语、结语,然後有正叚,或又有反叚,次有结缴),有大讲(有上叚,有过叚,有下叚),有馀意(亦曰从讲),有原经,有结尾。

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於捉对,大抵冗长,繁复可厌”可见,在南宋的时候,经义的格式已初具八股格式。

2、“代古人语气为之”。

这是明代八股与宋、元经义的不同之处。

宋代经义中虽然有“顺口气”的做法,但并不普遍。

要做到“代古人语气为之”,也就是通常说的代圣贤立言,就必须根据题目取揣摩古人在当时的语境下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设身处地地代圣贤立言。

到做到这点,对儒家经典必须吃得很透,悟得很深,并且能融会贯通才行。

3、“体用排偶”。

这是八股文格式的最大特点,在南宋制义中已经出现,但明代经义更加大量使用对偶句,尤其在文章的八股部分。

这种骈偶性质的写作,对写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一个锻炼,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洪武十七年重开科举,在考场中使用这种“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的文体,标志着一种新的考试文体,即八股文的诞生。

二、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明代八股文的文体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题前部分和正文部分。

题前部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几个部分。

题前部分主要目的是用来破解题目的意义,并且确定全文的主旨,还没有正式论述,只是在题目上作文章,为正文部分作铺垫。

破题就是说破题目的大意,要求必须用高度概括的几句话破开题意。

承题,就是将破出的题意承接下来,再加以发挥阐述。

起讲的主要内容是将破题与承题所阐明的题意作进一步发挥,补充,要讲明题义,并说明题目内容的背景等。

起讲部分要确定文章的主题。

入题,其实就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部分,把题义介入下面八股正文之中。

正文部分分为起二股、出题、中二股、过接、后二股、束二股、收题几个部分。

这部分要根据题前部分所破解出来的题义,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儒家的微言大义进行具体阐发。

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计八股,八股之中相对的两股必须各有意义,而且意义不能相同,否则便是违式。

八股文十分讲究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

从文章的整体而言,起讲为起,起二股,总论性质,点出题意,同时又不把题意说尽,精炼紧凑,为中二股、后二股留下发挥余地,是为承;中二股,是全文的中坚部分,要正面发挥阐释题意,但必须为后二股留有余地,题意不可说尽,是为转;后二股,是阐发题旨的最后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部分里要抓住题旨立意点,充分发挥,将题目中未尽之意讲透,是为合;这四部分之间内在联系十分严密;从局部而言,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之内又各有起、承、转、合。

起二股之后的出题,也可以称为点题,要做到清楚不含糊。

在篇末的收结部分阐发圣贤言论结束后可以自述己见。

明代八股文要求从破题开始一直到收结,全篇语意要一脉相承,中间的出题、过接都不用排偶,而使用散句,目的是为点题,是全文不至于呆板迟钝。

全文不能重复,也不能隔绝,层次要分明,不可含混不清。

三、八股文的发展定型一种文体,哪怕是官方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文体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正、补充、完善才能形成一种成熟的模式。

八股文从初创期到发展阶段,以及最后基本定型肯定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我们不防根据上述的八股文的三个特征,以及八股文的基本结构去判定八股文的形成时间。

洪武十七年,八股体式刚刚创制,大体沿袭宋代经义,除破题、承题、起讲为体式中的固定部分外,八股之式也有人使用,但也并不完全具备,未成定式。

分析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会试贡士黄子澄取得会元的应试墨卷《天子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难发现这点。

该文有破题、承题、起讲,从起讲开始就已“代古人语气为之”。

正文部分,多用排偶,虽然未分八股,与标准体式不同,但已初具八股基本格式。

明代八股文的文体格式是何时定型呢?据查继佐《罪惟录·志》卷一八《科举志》记载:“二十一年戊辰,试贡士??刻程文自是年始。

”“二十四年辛未,试贡士,??是年始有试录定式,以后遵行。

”可以得知,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刻程文”,洪武二十四年“有试录定式”,而“程文”和“试录定式”是用来公示文章格式的,这足以证明此时八股文已经大体成型。

到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对八股文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事情,那就是明成祖朱棣下令纂修《五经四书大全》,统一选定程朱理学诸家的注释,作为定本。

永乐十三年(1415年)该书修成,朱棣将之颁发到天下各个学校,规定士人们读书应考作文时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必须遵照该书的传注进行,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朱棣此举,实际上给八股文的写作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律令,更加规范了八股文的格式。

足可见在永乐年间,八股文的格式便已经基本定型。

如被方苞誉为“明文始基”④之作的《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就是永乐七年(1409年)乙丑科会试第二名杨慈所作。

该文已经具备标准的八股格式,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都已经具备,对文题中的微言大义也能发人所不能言,在明清两代评价极高。

清代最有名的八股文学家王步青也说:“此制艺最初体,故已教人自为。

”⑤由此可知,早在永乐初年,标准的八股文格式就已经出现。

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的于谦,所作八股文篇篇恪守八股文的格式。

其中的《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从文体格式看,破题、承题、起讲、原题以及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大结这些明代八股文基本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已经包含其中。

入口气代圣贤立言酷似原题。

八股部分分层次阐发题旨,一股肃杀之气从字里行间透出,全文传递出作者立德立言,允文允武,欲平治天下的志气,令人击节称赏。

该文可以算的上是一篇格式标准的八股文了。

从明清士人中进士之后便没有必要再写八股文的惯例来看,此文最迟也应当在永乐十九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八股格式在永乐末期便已经基本定格。

综上所述,以宋代经义为前身的明代八股文在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经过统治者颁发的律令,以及一大批士子的共同努力,使得八股格式不断发展完善,到永乐年间就已基本形成。

后来历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到天顺都沿用了这种基本格式,只是各有补充而已。

参考文献:①(《薛暄全集》卷十七《会试录序》)②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③《日知录》卷十六《科举》)④引自《明文钞》中方苞的评点:“此明文始基,一代作者正变源流之法,靡不包孕。

其文炳蔚,确有开国气象。

”⑤引自《明文钞》王步青的评点。

篇二:2015届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二模文综历史试题保密★考试结束前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编辑:龙辉12.家相类似①王阳明②王夫之③普罗塔戈拉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13.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a.全球史观b.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14图一图二b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15.某同学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课题的研究,下列有关该课题的内容说法错误的是a.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5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b.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武器与侵略者交战的战斗c.台湾军民反削台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反抗日本侵占台湾的斗争d.义和团运动是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壮举16.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

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加世纪初的中国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已传人②旧思想观念依然浓厚③交通运输业逐步近代化④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d17.某纪实文学写道:“7月9‘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

③近代中国a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年3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荷兰王国首相吕特邀请赴荷兰海牙出席第三届安家的领导人和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峰会,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总部进行访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