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意象
4102090103 郝瑞凯
【摘 要】 在回顾苏州辉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从城市意象的角度解读苏
州的城市格局,并叙述苏州这座城市的变迁及城市规划的作为和追求。
【关键词】 人间天堂 城市意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
构一道东方的长廊。
连接那
历史文化的深邃。
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
是几幅简练的
山林写意,却不是那般细细微微。
采几块多姿的湖畔奇石,分一片迷濛的吴门烟
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
”
——《苏园六记》
1 人间天堂
1.1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中国有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此语道出了古时苏州的繁华,也表达了人
们对苏杭两地的向往。
尽管江南名郡遍布,
但苏杭显得更得世人垂青,稳居头牌。
《双
调蟾宫曲·咏西湖》中写道“西湖烟水茫茫,
百顷风潭,十里荷香,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
笙簧,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
” 1.2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苏州有秀美的山水环境,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曾经一直延续着天
地人和的栖居方式。
农业发达工商业繁荣,人民富足,在历史上被誉为人间天堂。
在城市规划方面它延续了2500年的建城史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建城典范,《
平江图》
图1 水上人家(吴冠中)
所记录的苏州古城“湖山环绕,天然清旷” 的山水意境,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向人们展示了当年的天堂胜景。
公元前541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筑大城,周围四十七里”,与现在苏州古城的位置、规模、格局基本一致,苏州可以堪称我国城建史上的活化石。
苏州西部山优水美,北东南侧是广阔的平原水网地区,农业发达,繁体字的“蘇”就是表意“鱼米之乡”。
经过千百年的孕育积淀历史的苏州可以从资源禀赋、空间形态。
文化特征三个方面概括出九大特质:
1.2.1天下粮仓:历史上有“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天之美,无过于苏州”的说法,而“苏州熟,天下足”是天下粮仓的真实写照。
1.2.2工商之都:白居易曾经写道:“况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
《天工开物》记载:“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清朝鼎盛时期,《江南通志》记载:“今吴中赋人,几半九洲”由此可见,苏州经济之发达,工商之繁荣。
1.2.3人才辈出:清代苏州府苏出的状元占全国总数的1/5强,是浙江省(第二名)和山东省(第四名)之和。
1.2.4世间美景:天堂究竟是什么样?不得而知,想必集真善美于一身。
苏州既然被誉为人间天堂,必是人间之至境了。
图2 大城平面图
1.2.5文化宝藏:苏州给后人留下了丰盛的文化财富,市域内有了两个国家级
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丝绸、纺织、刺绣、雕刻、食品、吴门画派、吴门书法、吴门医派、昆曲、评弹等。
1.2.6江南水乡:江南很多城市可以称为“水乡”,但苏州影响力最大。
苏州古城至今保留了“三横三直加一环”的水路双井字格局,苏州水网一直兼具、防洪、生活、航运、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
1.2.7兼容并蓄:世人多注意到了苏州的软语温香,精巧灵秀的一面,殊不知苏州文化称得上是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平等地包容,理性与感性的共在,传承与革新的并行。
1.2.8天人合一:在人居环境的营造方面,苏州堪称典范,《园冶》所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道出了这种境界。
“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浓缩的“自然界”里,人们可以“不出门廓获山林之野,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图3 拙政园局部鸟瞰图
1.2.9诗意栖居:如果多瑙河有“乐思”,塞纳河有“画思”,那么苏州水则有“诗思”。
苏州园林为文化意蕴深厚“文人写意山水园”,大小园林点缀其中,使城市诗意盎然。
九大特质是“人间天堂”的骨肉和血脉,它既是苏州史上的骄傲,也是苏州迎接全球化挑战,参与城市竞争与协作、走向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2城市意象
2.1 整体格局
苏州古城整体呈水陆双棋盘格局,内部经过长期演化,逐渐衍生出众多“前街后河、河街围绕”的居住街坊。
而街坊空间则由大量并联于南北向街河上的东西向横巷和横河组织,似鱼骨状布置。
2.2 古城意象要素
2.2.1 通道
道路与河道:纵横的河道和与之平行的道路形成了“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城市道路分街、巷、弄三级:城中河道“三横四直”与城市防御、格局构成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2.2 边界
城垣、城墙和外护城河:伍子胥建都城采用“廓城、大城、宫城”二重城(土筑)的型制。
唐末修筑砖城。
之后几经战火,现今的砖城基本为清初改筑后的保留下来的。
外护城河指那条为城市经济发展及内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黄金水道。
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城南和西一段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运河绕城而过更促成了苏州的繁荣,它不仅加强了水与陆的交通联系与转换,更构成了古城那别具风格的水陆城门景观。
2.2.3 区域
城中心的子城作为历代的郡治也一直保存完好。
历代古城中央的子城一直是全城的建筑中心;子城北部地区,街道河流及小桥密染,地块划分小而规整,为居民聚居区,大量寺观庙宇插布其中;郡城内辟有东西两市,作为专门的商业区。
东市在干将路中段,临顿路南端附近,西市则在干将路西端,乐桥附近;府学及贡院亦在城西南。
城内四周邻近城墙处还建有多座军寨。
2.2.4 节点
公共活动中心:六朝时期随着宗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梵宇道宫成为具有宗教意味的公共活动中心。
宋朝时子城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是商业中心,是最热闹地所在。
平江府和军衙署是政治中心,位于城中央,与商业区形成双核的结构形态。
私家园林:苏州园林自成一派,造园艺术水准极高。
2.2.5 标志物
城门:古城设水陆城门八对,采用象天法地的规划模式。
有历代名人赋诗题字:“江海扬华”的娄门、“溪流清映”的葑门、“龙蟠水陆”的盘门、“气通闾阖”的阊门等,尽显了它们各具魅力的城门景观环境特色。
虎丘旧景
图4 姑苏繁华图
古塔与寺庙:苏州城中的北寺塔、云岩寺塔、定慧寺双塔、瑞光塔是明显的标志点,是古城空间构图的核心,有城市景观作用,起到控制全城群体空间的作用。
它们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能引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和回想。
牌坊:城市中分为许多坊,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是街道上的装饰品之一。
3 苏州古城曲折的保护历程
从解放初到改革开放,苏州一直依托古城缓慢发展,保持了古城的风貌。
如水路并行的“双棋盘”格局,重要的文物和园林,大量的传统民居基本保留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开始发展提速,这时苏州的城市建设还没有脱离古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渐激化。
迫切需要城市规划来指导城市建设,1986年版的
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苏州在编制此版总规时面临推进城市建设与保护古城风貌的矛盾。
但最终做出了“跳出古城建设新城的”的英明抉择,使得苏州成为国内为数有限的古城风貌基本保持完好的城市。
这应该归功于当时的规划师和决策者,他们的卓识和和决断使苏州古城躲过了灭顶之灾。
影响深远,在的苏州工业园的选址,以及吴良镛先生勾绘出的“四角山水”空间图,都是以古城作为苏州的中心地。
使得古城得以较好地保护。
但美中不足的是在跳出古城建设新城的过程中由于选址不当丧失了保育西部山水使区域性自然景观与苏州古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城市意象》,凯文林奇
2、《苏州古城的美学分析》,俞绳方,《历史文化保护》,2012.1
3、《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沈慧萍,2005,8
4、《新城市规划与实践——苏州工业园例证》,时匡
5、《人间天堂的迷失与回归——城市何去,规划何为?》,杨保军,《城市规划学刊》,2007,6
图5 苏州工业园选址 图6 “四角山水”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