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

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21世纪对管理的挑战》一书是国际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99年出版的一本最新著作,该书瞻望了未来对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下面是给大家的21世纪管理的挑战读后感,仅供参考。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怎样活着,怎样更好的按自己的方式活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自己应该怎样做以及自己活着对别人、对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有一天自己死后希望别人如何记住自己。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群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角度、思考深度是不同的。

对于一个农民或者工人他可能只会想自己活着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生活,让自己的家庭更好的存在。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必须认真工作;但如果对于一个在组织里贡献自己脑力与智慧的知识工作者,他的思考可能更加深刻,也必须更加深刻。

而对于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以及经过思考而做出的选择及行动究其本质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过程。

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了解自己是谁(为什么要活着),了解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行为准则,了解自己通过正确的方法和辛勤的努力之后能够给这个社会贡献什么。

“自己是谁”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简单无聊的话题,实则不然,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都只是停留在我叫XXX的阶段,以为姓名就足以说明一切。

然而他忽略了姓名只是一个代码,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一名知识工作者,必须能够彻底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去剖析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如:在家庭中的角色、在组织中的角色等,其次就这些角色进行细分,然后给每一个细分的角色赋予一定的权重。

以此来了解自己的哪些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是最重要的,哪些角色是可有可无,不太重要的。

最后,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尝试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进行反思。

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事情。

在本章节中也提到了了解自己长处的方法。

而在这里,我想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对关系负责衔接起来进行说明。

我个人认为了解自己的长处无疑需要通过两种途径:通过自我思考与实践了解,通过外界了解。

而最好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也会有更高的效率。

我们作为个体需要对人际关系负责,而我们也知道别人往往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那么如何让这面镜子很好的发挥作用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负责。

如果个体是带着一种敌对或者不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他人,那么通过这面镜子我们不仅不能够了解自我,反而会造成盲目无知。

同样,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对组织负责,对我们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那么通过组织这面镜子我们也同样可以了解到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行为准则,按照这些准则有序的进行自己的日常活动。

作为组织中的一部分,一个组织有其存在的使命,我们也可以将其阐释为组织的“价值观”。

那么个人的价值观必须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契合组织的使命,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背离组织使命。

协会在发展中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记得有一次一位学长想将自己拥有的一个项目委托协会去做,而这个项目的确很具有吸引力,如果做了,能给协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解决协会一直以来面临的资金困难问题。

但是最终我们却拒绝承接项目,因为我们知道这与协会的使命不符,与协会发展的宗旨不相一致。

而且我们一直将协会定位于一个公益社团,我们公益传播德鲁克管理思想,我们公益服务于校园同学,我们不会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我们的公益宗旨。

而这体现了一个组织的行为准则。

“我们的贡献是什么”同样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的问题。

经过努力,以正确的方法,依照我们的准则,我们做了某一件事,那么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者再深刻一点:我们通过此能够贡献什么?这样的贡献与我们预期的是否一致?与组织的长期发展需求是否一致?以上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前提,是在管理自己之前或进行一项活动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现在我们常常会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提倡终身学习。

对于自我管理,我个人认为也应该提倡终生自我管理。

人的一生是连绵不断的,好像一天河流,不断蜿蜒曲折,但却从未间断,就这样形成一条优美的生命线。

另外,自我管理与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共同铸就美好的人生。

人们经常会将自我管理与时间管理放在一起,其实二者最终是统一的,统一于自我管理。

随着时间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化,第-四-代时间管理理论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其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自我管理。

大多数人从生命的开始都是公平的,然而,若干年后有些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些人却碌碌无为甚至声名狼藉。

究其原因就是自我管理的结果,也许他们根本不承认有什么自我管理。

但自我管理却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以上是我个人读了《21世纪管理的挑战》一书中自我管理章节之后的感悟,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由于个人认识及水平限制,文章中不免会有偏激不全之处,希望大家指正,共同进步!摘要德鲁克先生在13岁的时间,一位颇能启发学生的宗教老师,给他上了一堂让他终身受益的课。

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说出,希望将来过世后,最令后人怀念的是哪一点。

大家当然都答不出来,因为当时都答不出来,因为当时都太年轻了。

老师笑着说:“我并不期待你们现在能答复这个问题。

但如果你们到了50岁仍然没有答案,就表示你们白活了。

”从那一天起,德鲁克时时刻刻在想这个关乎一生中生存意义的严肃课题,并穷尽毕生之力,寻找适切的答案:“我经常询问自己同样的问题。

这个问题会引导我不断作自我更新—因为这样会强迫我把自己看做另外一个人,也就是我能‘变成’的那个人。

”感悟95岁高龄的德鲁克先生,现在最想谈的主题就是“自我管理”,因为自我管理已成为21世纪最重大的管理挑战。

他认为,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做决定,这才是“正确的抉择”。

如何发现自我的优势呢?他认为要找出自己有什么优势,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反馈分析法”。

当做出决策,采取重要行动时,先把预期的成果记下来,9个月或一年后,再把实际成果和预期做个比较。

德鲁克先生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连续15-20年采用这个方法,每次结果都令他惊讶。

凡是利用过这个方法的人,也都有惊人的收获。

就如我们常说,如果想领导他人,首先要领导好自己,改变自己才可以更好地影响他人。

看清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走弯路。

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存在的意义和活着的价值,德鲁克先生的自我探索、发现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能贡献什么、能馈赠世人什么的不断”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历程让我倍感激励。

同时,也引发觉察,有了认知我们还缺少什么呢?最近在拜读德鲁克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其最后一章“自我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世界上伟大人物都深谙自我管理之道,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自我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即使资质平庸的普通人也将需要学会自我管理。

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相当经典,现在分享一下对学习《自我管理》的读后感。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要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我是谁?1、优势和长处管理的现实中,我们往往清楚自己的短处而对长处视而不见。

“追求自我超越就是不断改正缺点”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对自己的长处不太关注,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确有难度。

我们不妨做一个这样的尝试:写下正在做的工作期望成果,到规划期限后将期望成果和实际成果对比,如果总是超越期望,可能这个工作是擅长的;如果总是达不到,或者是期望太高,或者是不擅长。

总之,一个管理者要清楚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还有个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的方法:“我做什么轻而易举,而他人却很费力?”2、做事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习惯、偏好。

有些人习惯早上工作,有些人下午工作效率高;有人喜欢讲方向、状态,有人喜欢讲落地;有人平时大大咧咧,一到紧要关头工作便会产生很多灵感;有人在压力下工作没有感觉,喜欢从容工作;有人喜欢倾听;有人喜欢视觉化;有人喜欢做顾问、当老二,没有决策压力,发挥想象力,工作有效;有人喜欢当家作主,总之,管理者有很多做事风格。

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我自己属于哪种风格呢?3、学习方式过去人们对“学习”并不大重视,随着社会发展,终身学习时代已然来临。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有多种,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与人交流中学习;有人喜欢在分享中理清思路;有人喜欢听课学习知识……每个人喜欢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为什么提出这点思考?若想有所成就,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定要懂得终身学习的意义。

然而很少有人思考:“我们到底擅长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习进步比较快?”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学习,常常看到别人听课,自己也去,结果瞌睡连天。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有目的、有系统的按计划行动。

4、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影响自身的工作激情。

过去人们面临生活压力,“先活下来”成为首要条件,随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不断被满足,价值观对自身工作激情的影响至关主要。

二、我归何处?了解自己的长处、做事风格、学习方式、价值观,我应该属于哪里?如果在企业、岗位、行业,发挥不出个人优势,无法取得好的绩效,没有愉悦的工作状态,负责任的管理者就会认真思考:“我应该属于哪里?”对自己、对组织负责的管理者,应该主动找到与个人优势、做事风格、价值观等匹配的工作。

三、我的贡献是什么?养成“贡献思维”习惯,确保做出正确事情,让工作有效。

审时度势,一方面了解现状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一方面了解个人擅长的领域。

一般而言,我们更容易在个人擅长的领域做出贡献。

感悟:“如何发挥个人长处,为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要自己设定高目标、确定高标准、追求更高的贡献值才能使自己有所突破。

四、对工作关系负责过去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让他人了解我,是我的责任”,不重视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其实作为一个管理者,与团队成员、有工作关联的同事、相互协作的伙伴,特别是上司,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做事风格、工作计划、价值观尤为重要。

通过沟通、交流、请教、寻求配合、发邮件、发短信等恰当的方式,让应该了解我们的人了解我们自己,得到他人支持与配合,获得力量,避免误会对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大家可以试试,会取得很好的成果。

同时作为一名管理者还应该多一个维度思考——了解他人是我们的责任。

每个人有其特长、做事风格、价值观,努力地了解他人,才知道我们应该如何支持他、配合他,什么工作可以交给他……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人,便不知道如何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五、管理人生下半场过去体力工作者偏多,大多50岁之后体力下降面临退休;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40-50岁之后知识经验更加丰富,若能管好自己便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