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2015年春季期《教育学》期终考试复习大纲

(考试班级:中文131、教育2014班等)

使用教材: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

1. 了解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 教育的涵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缉捕,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 生产劳动起源论

❖ 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古代教育(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的教育)

二·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三·未来教育

现代社会的特点: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民主化 全民化 教育权利平等化 信息多元化

❖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如《论语》一书,就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等书中

2 教育学的独立: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似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筒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哲学家康德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3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社。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作准备。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斯宾塞重视实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教育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德国教育家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 杜威所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4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

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出版

1972年苏联连续出版了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几本系列著作。

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2.了解人的发展含义,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掌握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 人的发展含义: 一种是把它与特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第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第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 不平衡性 阶段性 个别差异性 整体性

❖ 3.了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2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了解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

❖ 教育目的概念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 2.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定向作用②调控作用③评价作用 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知书达理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两种: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赫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

❖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

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日益造就了人类丰富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发展也具有全面性,从而彻底摆脱“物的依赖性”阶段人发展的片面性和有限性。

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针对旧式分工和异化劳动对个性的压抑,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人自身中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需要的相对全面和丰富;个人的精神道德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挥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自由发展相统

一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

❖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①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点。②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③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教育目的实现的要求:(自己找)

5.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了解学制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 2、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1)原始时代,社会处于混沌的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没有产生专门的教育,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

(2)进入古代阶级社会后,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也开始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古代学校,后来还出现了简单的的学校系统,因而也就产生古代教育制度。由于古代学校只培养少量的剥削统治人才,不培养广大的生产劳动者,具有脱离生产和脱离劳动人民的性质,决定了基内容反映科学和技术的东西很少,从而决定了古代教育制度的简略性、非群众性和不完善性。它表现在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和年限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相互衔接不紧密。我国古代教育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出现。

(3)现代教育制度则不然,它是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分化和扩充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学校则有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是社会进一步发展、分化的结果。现代学校不培养政治统治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它还培养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众多的有文化的生产工作者。就是说,现代教育制度不但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有生产性和科学性,它要为生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结构上的多类型和多层次特点。

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已由过去单一的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系统、校外儿童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庞大的体系,它的发展方面是终身教育,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制类型及其特点: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自己找吧)

掌握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了解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p122

6.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了解教师劳动特点、价值与角色,理解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掌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与阶段。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1)教师的“角色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