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优质课竞赛的几点反思[摘要]本文概述了市优质课竞赛的情况,并分析反思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课程标准的运用以及改进的措施等,以求对我市英语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堂导入、表扬与鼓励、多媒体运用、任务设计、教学交际模式、语言艺术、素质教育市英语优质课竞赛已降下帷幕,但精彩纷呈的场面还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此次竞赛是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来对地区课堂教学的大检阅、教学经验的大交流、教学技巧的大传播,对今后整个五邑地区的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笔者对本次竞赛活动全程进行了观摩分析,得出了七点反思,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对课堂导入的反思。
万事开头难,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这种竞赛中,由于缺乏平常教学中的师生默契,如何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来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如何以新颖独特的方法把教学内容自然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何在一开始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何以旧带新导入下一课?笔者反思了一等奖获得者的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通过配道具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课伊始,便通过四人配上适当的道具,生动活泼地上演了话剧Snow White,迅速地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引出play一词,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教学情景Lao She’s play , Lao She’s Teahouse中来。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兴趣。
从学生关注的话题和生活经验出发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Beijing opera 时,从了解学生的喜好入手,问“Do you like songs? What kind of songs do you like?”引出了Guangdong opera ,并让两位学生现场演唱了一曲分飞燕,学生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这种新颖的课堂设计,简洁有趣的导入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展开作了良好的铺垫。
3.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展示导入新课。
例如,一位教师通过播放flash,让学生enjoy Beijing opera,顺利过渡到Lao She’s Teahouse,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制造悬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某位教师的开场白是这样的:I want you to have a competition.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competition?这时好奇的学生纷纷议论、猜测并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
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后,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新课的教学。
二.对表扬与鼓励的反思。
所有参赛教师都能注意到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但是,普遍教师表扬用语单一,过多地使用“Good./Very good./Yes./OK.”有一位一等奖获得者的表扬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效仿。
当该老师问“What present do you want to get?”学生答“I want to have a piano.”该老师马上竖起大拇指说“I hope you can be another musician.”由于该表扬与鼓励及时、贴切、得体,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得更近,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愉快、活跃、和谐的气氛中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愧为一节精彩的,令人难忘的优质课。
三.关于多媒体运用的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这将会推动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甚至整节课用多媒体课件控制起来。
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课件的画面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的思路处于被动和僵化的状态;多媒体课件反客为主,成了课堂的主体。
这种方式既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的辅助性原则,也违背了现代外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因此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的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媒体作用的转变,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探究问题、协商学习、体验实践、讨论合作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四.关于任务设计的反思。
《标准》(2001:29)也为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提供了六点指南:(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等。
在本次竞赛中,主要是动词不定式的教学,所有参赛者都围绕这一教学内容设计了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任务为:Make a plan for Jim’s birthday party. 由于该任务贴近生活真实情景,引起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学生顺利完成了任务,计划中能正确运用不定式表达如下:It’s Jim’s birthday. Jim hopes to see…So we offer to take…He agrees to go…We decide to…He wants to…相反一位教师的任务设计为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Lao She and his play.乍看是与教学内容相紧扣的,但由于该任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经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并没有积极参与,收到了截然相反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注意把握好任务真实性(authenticity)、实用性(practical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环境氛围。
五.对课堂教学交际模式的反思。
从整体看,课堂交际模式已趋向于多元化。
笔者对所有参赛者课堂交际模式动为全部参赛教师所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而学生与教师主动交流则更少。
这让笔者想起了某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扮演记者现场采访在座的教师和学生。
这项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鼓励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达到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目的。
教无定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想想点子,让教师成为真正的幕后导演,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呢?六.对语言艺术的反思。
语言是一门艺术,英语句子正是因为有了重音,使句子富有了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而语调是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的。
部分参赛者由始至终语调平平,没有一点激情,并且出现了语音上的错误,使课堂教学打了折扣。
相反,笔者很欣赏恩平市参赛者,他注意到了语音语调,强读(strong form)和弱读(weak form),口语抑扬顿挫,充满了感染力,成功巧妙地运用语言传情达意,令人赞叹叫绝,为整节课增色不少。
七.对英语课堂上素质教育的反思。
我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特别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重点,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列为第一项工程。
而人的素质,除了身体素质之外,还应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品格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在这四方面素质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这四方面都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渗透和体现。
依然深刻记得在鹤山市优质课竞赛上一位参赛教师能很好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Take action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write a letter to Jiangmen Daily to introduce the common sense about AIDS.最后,还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red ribbons,并wear red ribbons and recite the poem Red Ribbon.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公益心、爱心、品格得到了提升。
这是课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一个典范,给在座师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但综观整个赛程,能注意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素质教育的课例很少,这未免使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参考文献: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12期。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9期。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11期。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葆青《实用英语语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胡鉴明“启示与思考________全国第二届中学英语优质课竞赛追记”,《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