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德为先 施德于教

以德为先 施德于教

以德为先施德于教
在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不断提高科学技能和人文素养。

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怎样把德育渗透到语言学习的教学中?我们不妨从以下作考虑:
第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教育具有社会性、个体性和教育性三种价值, 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从社会存在、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人创造以及教育自身发展需求三者结合的角度看,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 是“铸人铸魂”。

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受教育者当
作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 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
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 具有思想、
智慧和专长, 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
社会活动, 但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诸
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也不应当专读书, 其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世界
著名教育家艾伦·德瓦艾特认为, 教育有两个目的, 一个是要使学
生聪明, 一个是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也
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 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一个专家。

”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 它要求教育
要有全局观念, 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重视人的综合素质的
培养。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以德为先, 让受教育者先
学会做人, 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个人的稳定的品
质和素养, 使得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得以传承。

要求指导学生树立
健康向上的开放的胸怀, 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责任意识,
积极迎接社会的挑战。

作为学校教育其价值取向的核心应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第二、注意孩子合作精神的培养。

合作精神的有无强弱是一个孩子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思的培
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如创设一个家庭的情境,让学生充当家长的
角色,组织一个家庭的野营,大家共同商量怎样搞好这次聚会.把任务分配到个人,独立而又齐心的把活动完成.
第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利用课堂教学来渗透德育,把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这种德育教育方式,融思想教育与知识一体,体现了“快乐教育”的特点,说服力强,感受深刻。

老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强化其感染力。

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得到升华。

第四、突出语言教学的情感。

情感对各科教学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中心,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很强的内驱力。

俗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如果学生喜欢某位老师,自然而然就喜欢这一学科。

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
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双方情感交流的桥梁。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老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点头、一个赞许都会给予学生信心。

增进师生情谊,使学生通过爱老师而爱语文这门学科,平时所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第五、授课中要注重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

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

教师不应总板着面孔上课,这样学生就如芒刺在背。

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课堂里常有笑的细流在潜动。

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讲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语言要新鲜,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

语言新鲜,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语言要优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

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