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
1.一般保存蔬菜、水果的适宜温度是(0℃)左右。
2.牲畜宰杀后,从新鲜至腐败变质要经僵直、(后熟)、自溶和腐败四个过程。
3.畜肉处于(僵直)和(后熟)阶段为新鲜肉。
4.经过兽医卫生检验,肉品质量分为良质肉、(条件可食肉)和废弃肉。
5.禽肉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有病原微生物和(假单胞菌)等两类。
6.禽蛋的主要卫生问题是致病菌和引起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污染)。
7.食用油脂通常包括以油料作物制取的(植物油)及经过炼制的(动物脂肪)。
8.植物油的提取方法通常采用(压榨法)、(溶剂萃取法或浸出法)或两者结合的方法。
9.粮豆含水分的高低与储藏时间的长短和加工密切相关,粮谷的安全水分为(12%-14%)。
10.压榨法通常用于植物油的制取,工艺上分为(热榨)和(冷榨)两种。
11.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主要是(水解)和(自动氧化)。
12.肉制品加工时,除肉松可使用条件可食肉作原料肉外,其余品种需以(良质肉)为原料。
14.食品的污染按其性质可分成(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三大类。
15.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
16.化学性污染主要包括来自生产、生活和环境中的污染物;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运输工具等接触食品时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及掺假、制假过程中加入的物质。
17.在常见的食品细菌中,(假细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
18.霉菌产毒的条件主要包括(基质)、(水分)、湿度、温度以及空气流通情况。
19.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是都有(二呋喃环)和香豆素,在紫外线照射下都发生(荧光)。
20.动物实验表明,赭曲霉毒素A中毒的靶器官为(肾脏)和(肝脏)。
21.物理性污染物可分为两类,分别是(T-2毒素)和(雪腐镰刀菌烯醇)。
22.玉米赤霉烯酮可表现出(生殖系统)毒性作用。
猪为敏感动物。
该毒素主要污染(玉米),其次是小麦、大麦、大米等粮食作物。
23.在食品腐败变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细菌、(酵母)和(霉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
24.脂肪分解的早期主要是脂肪的(过氧化值)上升,其后由于形成各种脂酸而使(酸价)升高。
25.常见的食品保藏方法有化学保藏、(低温保藏)、高温保藏、干燥保藏和(辐照保藏)。
26.奶的消毒方法有:巴氏消毒法、(超高温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和蒸气消毒法。
27.食品冷冻过程的原则是(急速冷冻)和(缓慢溶解)。
28.食品的高温灭菌方法有(巴氏杀菌法)、高温杀菌法、超高温杀菌法和(微波加热法)。
29.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称为食品细菌,其中包括(致病性细菌)、相对致病性细菌和(非致病性细菌)。
30.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强(致癌作用)的食品化学污染物,其中(苯并(α)芘)系多环芳烃的典型代表。
31.镉中毒主要损害人体的(肾脏)、(骨骼)和消化系统。
32.食品中砷的毒性与其存在的形式和价态有关,有机砷的毒性(小于)无机砷,三价砷的毒性(大于)五价砷。
33.按其分子结构,N-亚硝基化合物可分成(N-亚硝胺)和(N-亚硝酰胺)二大类。
34.食品中的杂环胺类化合物主要产生于高温加工过程,尤其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更易产生。
35.食品中的PCDD/Fs主要来自于(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经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可在(动物性食品)中达到较高的浓度。
36.合成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为胺类和亚硝基化剂
37.食品包装材料橡胶的主要卫生问题是单体;添加剂
38.罐头食品变质表现为胖听、平酸腐败、变色、变味和锈听。
39.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防污染;控制病菌繁殖和毒素产生
和杀灭病原菌及破坏毒素。
40.辐照可用于食品的灭菌、杀虫、抑芽和改善食品品质。
41.镰刀菌毒素主要包括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和丁烯酸内酯。
42.去除食品中的多环芳烃可用吸附剂吸附、日光紫外线照射
的方法。
43.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有食品本身的组成与性质、微生物和环境因素。
44.高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有老化、褐变和蛋白质变性。
45.任写两种食用合成色素胭脂红;和苋菜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
46.制定食品中有毒物质限量标准,通过动物实验应得到最大无作用剂量
基本数据。
47.常见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是游离单体、添加剂。
48.肉尸后熟的食品卫生意义为杀灭病毒、挂膜防微生物侵入
49.鲜奶中的乳素能抑制细菌生长、防腐败变质。
50.常用的护色剂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51.常见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是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植物性食品)
52.食用油脂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为芥子甙;芥酸和棉酚。
53.鲜奶的储存与运输均应保持低温。
54.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表示单位分别是cfu/g(ml)、个/100g(ml)
55.常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有高温和低温(脱水、干燥、淹渍、辐照)
56.常用的漂白剂为过氧化苯甲酰(偶氮甲酰胺)和亚硫酸及盐类
57.常见引起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的食品是含奶食品;剩饭菜。
58.去除油脂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吸附法;碱炼去毒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专题
1.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生物性病原物主要有(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真菌、寄生虫及其卵、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
2.食物中毒发病潜伏期短,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
3.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可分为(感染型)、(毒素型)型和混合型。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5.沙门菌食物中毒多是由(动物)性食品引起。
6.影响沙门菌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储存时间)。
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
8.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9.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的(春)季。
10.甘蔗节菱孢霉产生的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11.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的特效治疗为使用(美兰(亚甲兰))小剂量口服或注射。
12.砷在机体内可与细胞内酶的(巯基)结合而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细胞死亡。
13.抢救食物中毒最常用的措施为(催吐、洗胃、灌肠)。
14.在我国最易发生河豚鱼毒素中毒的季节为(春)季。
15.(细菌性)食物中毒为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食物中毒。
16.肉毒梭菌中毒的临床表现以(运动神经麻痹)症状为主。
17.赤霉病麦中毒是由(镰刀菌)菌种引起的。
18.亚硝酸盐的中毒剂量为(0.3-0.5)克。
19.做好食物中毒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前的准备首先要明确(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医疗机构三方面职责。
20.中毒人数超过(30)人时,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