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
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
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
(掌握其特征)5.海洋对人类的影响:1.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淡水资源、盐类资源、鱼类资源、矿产资源(石油)、旅游资源、空间资源等;2.人们修建运河、建设港口,开辟了众多海上交通航线,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资交流。
6.在一个大洲内,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地区。
亚洲,按照地理方位,可以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欧洲可以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
亚洲地形特征:地势高,起伏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间向四周流,呈放射状分布。
9.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10.世界气候类型及特征气候受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等的影响,表现为复杂多样。
12.气候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对人们的旅游、农业、建筑等都有影响(会举例),当地的动植物对气候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17.湿润地区的河流众多,大多数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干旱地区的河流水源不足,很多河流为季节性河流。
18.亚洲的主要河流:A 亚洲十大外流河:太平洋水系——长江、黄河、湄公河、黑龙江;北冰洋水系——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印度洋水系——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恒河B 亚洲三大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C 亚洲河流和地形的关系:亚洲地形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19.世界各地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共同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其中,气候是造成陆地自然景观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植物是陆地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
20.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
人口分布的情况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
人种分布主要根据皮肤颜色、头发的颜色和形状、面部特征等外貌方面的明显区别。
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反对种族歧视。
24.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
其中使用人数较多、使用范围较广的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等,这几种语言被确定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25.世界上有很多种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建筑是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文化景观。
200个国家,国歌和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目前,世界上还有些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属地和领土有争议的地区,请我们把它叫做地区。
27.国家和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国界是人为划分的,其有人为因素(经线为界、纬线为界)和自然因素(山脉为界、河流为界)影响。
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28.根据陆地面积大小排序(所在大洲):俄罗斯(传统是欧洲)、加拿大(北美洲)、中国(亚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洋洲)29.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所在大洲):中国(亚洲)、印度(亚洲)、美国(北美洲)、印度尼西亚(亚洲)、巴西(南美洲)、巴基斯坦(亚洲)、孟加拉国(亚洲)、尼日利亚(非洲)、俄罗斯(欧洲)、日本(亚洲)和墨西哥(北美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除了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外,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水平。
31.国家与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应遵循的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和北温带,最西端的经度为73°E,最东端的经度为135°E。
东西跨越62°,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即相差1小时计算,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间大约相差4小时。
第三单元1.湄公河平原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由于该地人口稠密,水稻生产对人力需求大,其生产的特点是精耕细作,主要依靠人力。
2.P61《美国本土的地形》北美洲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商品性农业)。
这里位于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密西西比河贯穿大平原东部,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家庭农场为主,高度机械化。
3.4.安第斯山脉从北往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区地势崎岖,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多米,自然景观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是:热带雨林、低缓山坡的草地和林地、高山草地、冰雪带)。
海拔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
5.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在海拔较低处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在海拔高处,由于气候极为寒冷,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原地带,居民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主。
羊驼被称之为“安第斯山脉上走动的黄金”,羊驼毛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秘鲁国徽的左上角的动物是骆马,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说明骆马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6.P67《阿尔卑斯山区的地形》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跨越法国、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和意大利的国家,莱茵河、多瑙河和波河的河流发源于此。
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区,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山区占到国土面积的60%,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矿产资源奇缺,缺乏发展工农业的自然资源,是个典型的山地之国。
旅游资源丰富,瑞士人因此被称为“大山之子”。
7. 阿尔卑斯山区一年四季是旅游者的天堂,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休闲度假,夏季登山、冬季滑雪和泡温泉。
旅游业为瑞士创造了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钟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等)8.瑞士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a、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保护环境b、修建了自然保护区,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c、人们有很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是一个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
11.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领先全球的造船业,发达的纺织业,先进的电子工业等。
日本有着悠久的捕鱼历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但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以及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渔民们面临着各种新问题,如捕鱼成本的增加,捕鱼范围的缩小,过度捕捞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污染等。
为此,渔民改变了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12.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坐落在亚平宁半岛上,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有一座水上古城——威尼斯。
因水而生,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因水而兴,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因水而美,独特的水城风光,水为道路舟为车(圣马克教堂、叹息桥、贡多拉);因水而忧,水位上涨、海水倒灌。
13.非洲大陆东南部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被称为“高原大陆”,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类型(自然带)呈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
14.马赛人以放牧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南半球)5——10月份,南方旱季来临,而北方正值雨季,向北迁徙;11月——次年4月,北方旱季来临,南方正值雨季,开始向南迁徙。
15.马赛人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大多穿着红色披风,住茅草房,牛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越高,养育牛群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