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力系统防雷及接地

电力系统防雷及接地


10、避雷器的配置
(1)MOA至主变压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至主变压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 系统额定电 压 (kV) 进线段长度 (km) 1 1.5 2 进 1 55 90 125 125 (90) 2 85 120 170 195 (140) 线 路 3 105 145 205 235 (170) 数 ≥4 115 165 230 265 (190)
电力系统防雷及接地
一、闪电的分类
1、云地闪 正闪 负闪 (90%左右) 2、云闪(云内、云气、云云) 3、球闪(地滚雷)
二、云地闪电的主要放电过程
云层荷电 初始击穿 梯级先导 连接 第一回击 K、J过程 直窜先导 第二回击 …..
三、雷电放电过程
1、先导放电 2、主放电
3、余辉放电
图6—1 雷电放电的发展过程
(45E
效值/米)
075
14) 10
2
式中,E—绝缘子串的平均运行电压梯度(千伏,有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8、雷电过电压(外部过电压、大气过电压): (1)直击雷过电压: 对任何电压等级(含百万伏等级)的线路和设备都可 能产生危险。 (2)感应雷过电压: 通常只对35kV及以下等级的线路和设备构成威胁。
2
1/6 1/4
平原 山区
1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7、建弧率: 在雷冲击绝缘子串时,雷冲击电压过去后,弧道仍有 一定程度的游离,在工频电压作用下,将有短路电流 流过闪络通道,形成工频电弧。
7、建弧率
雷电压持续时间很短(100μs左右),绝缘子冲击闪 络时间也相应很短,继电保护来不及动作,所以仅有冲击 闪络并不会引起开关跳闸,只有当冲击闪络火花转变为稳 定工频电弧,才会引起线路开关跳闸,因此一条线路的雷
七、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1、三道防线 (1)防止雷击于变电所电力设备上(避雷针或避雷线) (2)进线保护段 (3)将侵入变电所雷电波降低到电气装置绝缘强度允许 值(如采用MOA)
2、避雷针(线)
(1)避雷针(线)的防雷保护原理 在雷电先导阶段,避雷针顶部聚积电荷,在发展 先导和避雷针顶端之间通道建立了很大电场强度,避 雷针迎面先导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加强这通道中的场强, 最后选定击中避雷针。 (2)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 电力行业标准DL/T 620-1997规定的保护范围内可 能遭受雷击概率为0.1% 美国IEEE Std142-1991 规定的保护范围,滚球半 径为30m,保护范围内遭受雷击概率为0.1%,采用45m, 大约为0.5%
3、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ha
45º
h
h/2
hx
1.5h
hx水平面上保护 范围的截面
rx
4、两支等高避雷针的联合保护范围
5、两支不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6、三支和四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b)
7、避雷针(线)的安装规定
发电厂的主厂房、主控制室和配电装置室一般不 装设直击雷保护装置。 独立避雷针(线)宜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在非高 土壤电阻率地区,其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当有困难 时,该接地装置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避雷针与主接 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 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m。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5、保护角: 通常将避雷线与外侧导线的连线和避雷线对地垂直线 之间的夹角叫保护角。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6、击杆率: 在线路落雷总数中雷击杆塔的次数与避雷线根数和经 过地区的地形有关,雷击杆塔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 的比值称为击杆率g
避雷线根数 地形 0 1/2
1
1/4 1/3
八、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
概述 输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承受工作电压、操作过电压 或大气过电压时,都可能会发生绝缘闪络事故。在超 高压输电系统中,操作过电压已被限制在较低的水平 (500kV系统不超过2.0p.u),已不再是构成线路绝缘 的控制因素。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因治理污闪事故的 调爬等措施使线路的绝缘水平得到提高,线路在工作 电压作用下的可靠性也明显提高。国内、外运行经验 表明,大气过电压引起的绝缘闪络已成为线路故障的 主要原因。
击跳闸数,不仅与耐雷水平有关,而且与冲击闪络之后弧
道建立工频电弧的可能性,也就是建弧率有关,建弧率可 用 η表示:
建立稳定工频电弧的次 数 总的冲击闪络次数
7、建弧率
建弧率的大小,主要与工频电压作用下弧道平均场强 的大小有关,也和冲击闪络是发生在工频电压的哪一部分 以及弧道的去游离情况有关,如果恰好在 u=0发生雷击, 随后就不会产生工频电弧,根据实验及运行经验,η主要 与E有关,可按下式计算:
标称电压(kV) 耐雷水 平kA 一般线路 变电所进线保 护段
35 20~30 30
110 40~ 75 75
220 75~ 110 110
500 125~ 175 175
8、进线保护段
进线保护段上的避雷线保护角宜不超过20度,最 大不应超过30度。
9、热备用线路的防雷保护
经常空充的35—220kV线路,应在线路断开点附近 采取防雷保护措施,如加装间隙或避雷器。 对雷电活动强烈的地区,可在110KV及以上线路的 隔离开关处加装加装间隙或避雷器。华东一些地区已 推广。 2007年6月22日,浙江220kV海门变电站220kV州门 2341线遭受连续雷击,C相故障,进而导致刚刚跳开的 220kV州门2341线开关断口击穿,引发开关、保护等设 备连锁反应,造成全站停电。
12、避雷器(MOA)
U 理想避雷器
U
ZnO避雷器 SiC避雷器
线性电阻 I
I<1mA
I
I>3kA
100A
10பைடு நூலகம்A
ZnO避雷器的伏安特性
ZnO、SiC和理想避雷器 伏安特性的比较
(1)MOA的应用选择
使用环境条件: 根据使用地区的气温、太阳光辐射、海拔、风速、污 秽、地震等环境条件。 额定电压和持续运行电压以及压力释放等级: 根据使用电网的最高运行电压、频率、中性点接地方 式、供电运行方式、短路电流数值以及故障持续时间 等。
四、雷击的选择性和易击点
大量统计资料和实验研究证明,雷击地点和建筑 物遭受雷击部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易击区: 空旷地区:雷击高的物体 山区:有时山顶物体,有时迎风面 与地质条件有关:地质有矿物质
五、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1、雷电流波形:雷电流的波头 和波尾皆为随机变量,其平均 波尾为40μs;对于中等强度以 上的雷电流,波头大致在14μs内,实测表明,雷电流幅 值IL与陡度 的线性相关系数 为0.6左右,这说明雷电流幅值 增加时雷电流陡度也随之增加, 因此波头变化不大,根据实测 的统计结果,“规程”建议计 算用波头取2.6μs。
11、雷电波侵入自耦变压器时的过电压分布
(a)高压端A1进波; (b)中压端A2进波
12、避雷器(MOA)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是以氧化锌(ZnO)基压敏电 阻(非线性电阻)组成的。日本称氧化锌避雷器,美 国称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前苏联称非线性过电 压限制器。它们都是以氧化锌为主要成分,添加三氧 化二铋(Bi2O3),三氧化二钴(Co 2O3),二氧化锰 (MnO2),三氧化二锑(Sb2O3)等金属氧化物,经过 粉碎混合后,高温烧结而成。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雷电流的波头形状对防雷设计是有影响的,因此在防 雷设计中需对波头形状作出规定,“规程”建议在一般线 路防雷设计中波头形状可取为斜角坡;而在设计特殊高塔 时,可取为半余弦波头,在波头范围内雷电流可表示为:
IL iL (1 cos t ) 2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2、雷电流幅值:雷电流iL为一非周期冲击波,其幅值与气 象、自然条件等有关,是一个随机变量,只有通过大量实 测才能正确估计其概率分布规律。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可 用下式表示
7、避雷针(线)的安装规定
35kV及以下高压配电装置架构或房顶不宜装避雷针。 除水力发电厂外,装设在架构(不包括变压器门型 架构)上的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变压器接 地线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之间,沿接地体的长度不 得小于15m。 严禁在装有避雷针、避雷线的构筑物闪架设未采取 保护措施的通信线、广播线和低压线。
(3)带电测试泄漏电流测试结果的主要影
响因素
①避雷器表面泄漏的影响 ②外界环境的影响 ③避雷器相间电容耦合的影响
(4)带电测试
带电测试由于受空间电磁场干扰的影响,主要是 电容耦合,测量结果与停电测量结果有一定差别,容易 对避雷器的健康状况产生误判断。对带电测试数据的 分析主要是靠横向及纵向比较。 对出现异常测试数据的避雷器,应按周期进行带 电测试,并以初次测试数据为基准进行比较,并注意 其变化趋势。 新投运避雷器应立即安排带电测试,以便积累原 始数据。
8、进线保护段
发电厂和变电所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近区雷击 闪络。 未沿全线架设避雷线的35kV-110kV架空送电线路, 应在变电所1km-2km的进线段架设避雷线。 变电所出线1-2基杆塔接地电阻不应大于5。
8、进线保护段
220kV-500kV架空线路,在2km进线保护段范围 内以及35kV-110kV线路在1km-2km进线保护段范围内 的杆塔耐雷水平应符合以下要求:
IL log P 88
上式中IL为雷电流幅值(kA),P为雷电流幅值超过IL 的概率。例如IL等于120kA,可求得P为4.3%。
六、防雷的几个基本术语
3、雷电日:在进行防雷设计和采取防雷措施时,必须 从该地区雷电活动的具体情况出发。某一地区的雷电 活动强度可以用该地区的雷电日来表示。雷电日是一 年中有雷电的日数。“规程”建议采用雷电日作为计 算单位。 规程规定: 少雷区 T<15 中雷区 15T<40 多雷区 40T<90 强雷区 T 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