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进改善管理制度

改进改善管理制度

版本号:A改进改善管理制度 第0次修改页码:1/91.目的为调动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创新意识,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减少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市场份额,推动公司技术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职责与权限3.1公司设立改进改善评审委员会,成员由生产技术部、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品质部、销售管理部、国际贸易公司和技术研发负责人组成。

3.2企业管理部和生产技术部是改进改善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负责营销、管理、技术类的改进改善建议,生产技术部负责生产与品质类的改进改善建议。

3.3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改进改善项目的立项审核、改进改善工作的实施情况监督和检查以及对改进改善成果组织评审,并提出奖励建议。

3.4 各部门负责改进改善课题的提出,以及改进改善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3.5 财务管理部负责对改进改善项目带来的成本降低、费用降低等经济效益进行核算,并兑现奖励。

4.项目类别及范围:4.1项目应主要围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益和效率、降低成本、改进工艺技术等,根据项目内容分为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四大类。

公司鼓励员工提出以下范围的改进项目(包括但不限于):A.优化管理流程,改进设备及工艺流程;B.降低成本,减少制造过程中的废品、浪费或费用;C.减少管理及采购成本;D.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E.提高劳动生产率或管理工作效率;F.提高安全保障或消除不安全因素、改善工作环境、减少环境污染;G.提高客户满意度;58H.提高公司社会及品牌形象;I.改善公司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4.2 产品研发部门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创新及工艺技术改进可按产品研发项目提成政策执行,没有提成政策的可按此制度执行。

4.3 对员工提出的以下改进改善项目,公司将不予接受(包括但不限于):A.夸夸其谈,没有实质内容的;B.公司已着手改进的;C.已被采用或已有的建议;D.已被公司各级领导安排或布署执行的。

5.组织实施5.1 各部门自行确定改进改善课题,可以多个课题并行。

5.2 每个课题必须确定一名负责人,成立课题小组,明确课题负责人的职责及权限,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权限。

5.3课题在审核完毕后,各部门必须做好各种费用预算,并填写《改进改善课题登记表》,经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5.4整个过程的实施采用PDCA循环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必须详尽记录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及解决方法,建立《改进改善课题备忘录》,记录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及解决办法。

5.5课题完成后必须对效果进行验证,并就整个课题过程进行总结,进行成果分析。

5.6总结必须包括改进前状况分析、具体改进措施、在改进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难及解决方法、改进改善后状况分析、给公司带来收益分析、因改进引发的其他问题等。

5.7 课题完成后,必须填写《改进改善成果评审表》提报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改进收益对改进人或部门进行奖励。

6.管理程序6.1评审委员会对员工的改进改善建议每季度汇总并集中评审一次,根据员工建议的实59施效果、奖项设置及分配比例等情况,评出有关奖项,并下文件集中表彰。

根据需要,归口管理部门可另行单独组织评审会议。

6.2改进改善建议评审委员会专项会议的参会人员可由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本次会议评审建议的涉及内容临时确定。

6.3评审会上将就员工的建议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实施效果进行讨论,对于可行的要明确责任人及完成时间,对已实施完毕或已有效果的建议,要拿出实施效果评估结论。

6.4对于评审委员会确定实施的建议,归口管理部门应在公司内部论坛上予以公布,包括建议人、建议类别及内容、实施建议责任部门、完成时间等;对于不予采纳的建议,应由归口管理部门及时将原因反馈给提议本人。

6.5公司将在“OA网”上开设“改进改善建议”专栏,负责员工改进改善建议的公示等有关事项。

7. 等级评定及奖励标准7.1 奖励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和鼓励奖,共六个等级。

7.2 对于技术工艺、设备革新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等级评定标准:7.2.1 能够极大改善公司现行生产状况,提高工艺参数,年节约或创造价值在100万元以上者,评为特等奖。

7.2.2 能够较大的改善公司现行生产状况,提高工艺参数,年节约或创造价值在50-100万元者,评为一等奖。

7.2.3 年节约或创造价值在10-50万元者,评为二等奖。

7.2.4 年节约或创造价值在1-10万元者,评为三等奖。

7.2.5 年节约或创造价值在1万元以下者,评为四等奖。

7.2.6 虽不能创造明显的经济价值,但对车间管理有一定帮助者,评为鼓励奖。

7.3 对于管理方面合理化建议等级评定标准:7.3.1具有创新思维,在企业管理方面提出重大改革方案,并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00万以上者,评为特等奖。

7.3.2 提出新的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50-100万元者,评为一等奖。

7.3.3 新的管理措施,虽无法核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在推动企业管理进步、调动60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者,评为二等奖。

7.3.4 项目所提的管理措施在企业进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起一定作用者,评为三等奖。

7.3.5 项目所提的管理建议,利于企业管理工作提高的,评为四等奖。

7.3.6 项目为小的建议、措施,利于日常管理工作改善的,评为鼓励奖。

7.4 奖励标准:7.4.1 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到改进改善工作中,非生产和品质部门每季度至少提报两项,每个员工每年至少一项,达不到规定数量的部门及个人不得参与年终的任何评奖活动。

每月25日前各部门向归口管理部门提报改进改善提案。

7.4.2生产和品质的各部门及车间按年初月度改进改善目标进行考核,达到目标后按降费差额部分的10%进行奖励,达不到降费目标的按降费差额的10%进行处罚。

7.4.3对于所提的改进改善建议能直接计算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按产生效益额度的10%进行奖励。

单个项目的最大奖励累积额度为2万元。

7.4.4难以计算出经济效益的,按照等级标准进行奖励(积分主要用于年终部门评比)特等奖奖励8000-20000元,积200-1000分;一等奖奖励3000-5000元,积100-200分;二等奖奖励500-2000元,积50-100分;三等奖奖励300-600元,积20-50分;四等奖奖励100-300元,积10-20分;鼓励奖奖励20-50元或同等价值纪念品一件,积1-10分。

7.4.5 奖励采取就高原则,不重复奖励。

8. 管理规定8.1 允许员工联名提案,同一内容以先提出者为准,同一日提案视为联名。

8.2 对集体完成的项目,奖金应在项目参加者中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建议的内容难度大,方法具体而实施较易者,建议者可获得奖金额的大部分,实施者获奖金额的小部分。

建议的内容难度不大而实施的难度大者,则实施者可获得奖金额的大部分,建议者获得奖金额的小部分(具体比例由评审委员会在评审结果中确定)。

8.3 实施后可估算出效益的建议,奖金应及时发放,应在实施结束后15日内汇总实施61效果、估算效益、确定奖励等级并进行奖励。

8.4 如因改进改善建议所产生专利、专有技术和成果,其知识产权属公司所有,可给建议人一次性特别奖励。

8.5 获得项目不得重复得奖。

一个改进改善建议或者技术改进项目符合两个以上奖励条件时,应当按照奖金额较高的条例奖励;一个改进改善建议或技术改进项目经再次评审提高了奖励等级,再次发放奖金时只补发差额部分。

8.6 对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一经发现,立即撤消其荣誉称号,扣回其所得奖金,有工资晋级奖励的退回原级别;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分,并追究其经济责任。

9. 附则9.1 本制度解释权归人力资源部。

9.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有的《合理化建议制度》及《改进改善制度》废止,以本制度为准。

附表:1、《改进改善课题登记表》2、《改进改善课题备忘录》3、《改进改善成果评审表》62改进改善课题登记表编号:LP/D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生产类()管理类()技术类()营销类()项目内容简述:项目负责人 项目成员 内容费用项目费用预算费用合计: 项目进度表序号时间段工作内容该阶段主要负责人备注1 2 3 4 5 审核意见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人:年月日项目提出部门分管副总意见:年月日财务管理部意见:年月日改进改善备忘录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63 版本号:A 改进改善管理制度 第0次修改页码:7/9备忘录时间内容 改进改善成果评审表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生产类()管理类()技术类()营销类()64项目内容简述:项目负责人 项目成员 改进改善前状况分析:分析人:年月日改进改善后状况分析:分析人:年月日改进改善前后效益对比:分析人:年月日申请奖励级别及金额:65部门负责人:年月日评审意见归口管理部门: 负责人:年月日财务管理部效益核算意见: 负责人:年月日评审委员会意见: 审核人:年月日项目提出部门分管副总意见: 年月日财务负责人意见:年月日总经理审批:年月日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