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ppt 30页)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ppt 30页)

21
(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 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指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 服务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 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 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 民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 等疾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这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完善农村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要继续按“强县、建乡、管村”的工作思路。
9
3、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认真贯彻实施《传染病 防治法》,加强疾病预 防控制。近几年来,传 染病发病率一直远远低 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加大了艾滋病、结核病、
霍乱、狂犬病等传染病
的预防控制力度,建立
健全了传染病网络直报
制度,传染病监测报告
工作位于全省前列。
市卫生局领导检查传染病网络直报运行状况
基层公共卫服务人员普遍反映待遇差、工作任务重、压力
大,安全无保障(靠自行车、摩托车走村串户存在安全隐
患),有的甚至讲: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如搞牲畜防疫的
(乡畜牧站工作人员参照乡镇工作人员管理,工资、福利、
工作经费等均有保障),部分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不想从事
公共卫生工作。
17
4、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影响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一般
较大
重大 特别重大 合计 所占比重
14
0
0
0
14
56.00
4
1
0
0
5
20.00
4
0
0
0
4
16.00
0
1
0
0
1
4.00
1
0
0
0
1
4.00
23
2
0
0
25
100.00
图为湘潭市市委书记彭宪法、副市长苏健全在湘潭市疾控中心视察传
染病防治工作
8
图为非典期间专业技术人员对公共场所进行专业技术指导与检测。
22
1、加强机构建设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切实履行好 职能职责,加强对辖区内的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指 导,加强监、监测工作。
机构设置上可以考单独设立县级妇幼保健所; 设立中心卫生院的乡镇公共卫生办公室可从乡镇卫生院
独立出来,设立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站,人员实行聘任制。 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每个村建设一个村卫生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3个农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工作人员234人,本 科以上学历的22人,不足10%,中级以上职称69人,不 足30%。
56个乡镇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191名工作人员,大专以上 学历的只有60人,中级以上职称只有7人,初中以下及无 职称14人。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2)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更 好地发挥其枢纽作用
开展健康教育,参与和指导爱国卫生。对所在乡镇的村 级卫生室进行管理。
防治结合型卫生院和防保结合型卫生院要逐步转变服务 模式,参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要求,实施“六位 一体”服务模式。即:承担村民的基本医疗、预防、保 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实 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将服务延伸到村组、到家庭、到个人。
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明确职责、职能,发挥公共卫生 服务的网底作用。
23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编制标准,县级疾病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标准应 从现在的0.8-1人/万人口提高到1.0-1.5人/万人口,乡镇公 共卫生服务人员配置标准要参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标准,按每万人口2人配备疾病控制和妇幼卫生工作人 员,确定为全额编制,参照乡镇公务员管理。
18
5、设备陈旧落后,严重影响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的开展
3个县疾控中心现有主要仪器设备240余件,其中上世纪90 年代以前的老设备达20%,有的甚至是60年代的产品仍在使 用;
缺乏水质检测、毒物分析等仪器设备; 没有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护设施。
6、村卫生室由于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质量无保 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缺位,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 有待加强。
24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⑴县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要继续实行全疾预算,
并保证各项业务工作开展的专项业务经费。
⑵乡镇卫生院、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站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其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工作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 标准应不低于乡镇公务员标准。
⑶提高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经测算,村卫
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应从现在的按服务人口每人1元, 提高到3元,以保证其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
1700多名乡村医生中,中专以上学历有不足20%,有执 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只有20%,韶山市61个村卫生室,有 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生也只有24名。
2、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编制太紧,工作压力太大
按照湖南省卫生厅[2004]42号文件《湖南省市、县级病病 预防控制机构职责职能及主要科室设置规范》,我市农 村疾病控制机构人员一般按每万人0.8-1人配备,乡镇公 共卫生办公室也参照此配置标准配备工作人员,随着公 共卫生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和增加,以及国家扩大规划免 疫的实施,服务工作量明显增加,有的乡镇服务半径达 10多公里,服务对象分散,一个人要服务2-3万人口,深 感精力有限,服务难到位。部分乡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未按标准配置到位,湘潭县40名乡镇防疫专干就有11名 系兼职专干。
加强了免疫规划相关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先后开展 了脊灰强化免疫、麻疹强化免疫工作。
市政府、市卫生局领导视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现场
5、公共卫生监测工作全面开展 加强了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公共卫生监测工作; 加强了生活饮用水监测工作; 加大了职业病监测力度。
13
6、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加强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 婴幼儿系统管理率达到90%; 住院分娩率99%; 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4.72/10万,连续两年全省最低;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
25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4.1)要切实加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更 好地发挥其枢纽作用
乡镇卫生院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 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枢纽,是实现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的基石。
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上,要坚持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 度为指导,坚持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质和“分级负责、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认真落实乡镇卫生院“公共卫 生服务为主”的功能任务,按照要求,为广大农村居民 提供疾病控制,如妇幼保健服务,监测并及时报告和处 理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落实人群免疫规划。
关于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 考(ppt 30页)
主要内容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基本情况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 又好又快发展。
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可
持续发展。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现状
2003年以来,农村公共卫生网 络积极发挥作用,成功地处置 了“非典”、人禽流感、人感 染猪链球菌病、手足口病等重 大疫情。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疾 控机构总是处于“应对”状况, 处置积极有效,每年处置各类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均在20起以 上。
6
传染病 食物中毒 环境污染 职业中毒
其它 合计
2008年湘潭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统计
加大人员培养力度,畅通人才引进渠道。能过在职学习 等途径,力争在5年内使所有业务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 同时要畅通人才流入渠道,引进一批本科以上学历的人 员进入县疾控、妇幼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以改善人 才队伍结构。落实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政 策,采取“派下去,送上来”的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 在职培训工作,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
10
2006—2008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比较 (1/10万)
全国 湖南省 湘潭市
2006年
266.83 191.25 134.72
2007年
272.39 212.47 152.28
2008年
268.01 224.60 149.12
4、儿童规划免疫工作成效显著
14种免疫规划疫苗全部实行免费接种,接种率达95% 以上。
16
3、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
乡镇卫生院存在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的现象。
公共卫生工作用房得不到保证。走访调查中发现少数乡镇 卫生房屋改善后,没有考虑公共卫生用房的设置,公共卫 生用房偏于一寓 ,且面积狭小、不能满足公共卫生的工作 需要,更没有考虑方便群众。
有的乡镇卫生院将公共卫生人员视为附属品,待遇上与医 务人员存在较大差别。医务人员收分配按绩效,多的可达 3000-4000元/月,而防疫妇幼专干的收入没有考虑其社会效 益,每月仅800-1000元,多的每月也不足2000元。
县级财政对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拨款仅占人员工资的70%; 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每人每年补助仅1-1.5万元,乡镇农村公
共卫生投入人均不足4元,与城市公共卫生投入有较大的差 距; 乡镇卫生院无其他财政投入,多数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 院靠有偿服务“以医养防”; 调查中还发现县级疾控机构有偿服务收入要上交县级财政高 达20%的政府统筹金,湘潭县疾控中心仅2008年就上交130万 元,占财政总拨款的30%。
要按照“规划管理,优化服务”的思路,完善乡镇卫生 院工作机制,规划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 保证公共卫生在农村得到落实。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⑸建立严格的考核考核机制
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标准》分别建立县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作考核办法,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根 据工作绩效确立经费补助办法和员工奖惩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