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就业动机心理分析
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就业动机心理分析
望得出一些关于大学生为什 么热衷于考证,尤其是他们考证出于何种心理 的结论。例如他们是因为兴趣而选择考与之相 关的证件来升华情趣,陶冶情操,或是迫于学 校要求的素质拓展压力而情非得已,还是对将 来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出于此动机提前做好 准备等。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是否 考证,考什么证的看法得出一些大学生的共性 认识。 2.2结果假设 根据已研究成果,可预见的是“求职”会是大
李晓娜:大学生“考证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导刊 2014(24) 】中用博弈论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考证热现象是大学生 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做出的无可厚非的选择 ,博弈结果如下: 甲乙考证:甲、乙均考证,均被雇佣 甲考证,乙不考证:甲被雇佣,乙不被雇佣 甲不考证,乙考证,甲不被雇佣,乙被雇佣 甲乙均不考证:均被雇佣。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热背后的各种原因,并给 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如:【:张小洁.孟利.米慧星 大学生竞争性态 度对考证观念与行为的影响[期刊论文]-人力资源管理 2014(7)】 【杨跃:大学生"考证热"的社会学分析[期刊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 【徐兴宁.陈咏雪.任柯宇.王若安.张鉴茹:大学生“考证热”现象调查及 应对策略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商贸工业 2012(1)】等。
学生选择最考证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2.3现实意义 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思想,最独特的莫过于 人的个性,如果个体心理差异巨大的大学 生在考证的原因问题上得出一个共识,即 “考证将有利于就业”(尽管已经是明确 的答案),那么这个研究就有意思了。以 此为基础,我们将探讨是否应该把职业教 育更深层次的纳入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 分,类似于职业学校走综合性道路一样, 以满足学生来日之需。
理论部分: 1.文献查阅法 2.归纳总结法 3.头脑风暴法 4.批判学习法 实践部分: 为了得到客观真实的资料,我们将采取自填 问卷和网络调查的资料收集方式,调查对 象的选取具体表现为简单随机抽样和偶遇 抽样。 总结成文: 以客观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已有科学的研 究成稿成文。
总结成文: 以客观调查数据为依据,利用SPSS和Excel等 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 相应的结论,并结合已有科学的研究成稿 成文。
4.1名词解释 动机: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 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一个过程, 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 在条件是诱因。 4.2大学生考证热所体现出的就业动机心理 已有研究在这方面的评价多表现为其盲目跟风,效法他人,缺 乏明确的职业观以及机会主义心理等,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讨论 4.2.1是否存在广撒网多捕鱼的机会主义心理。在当下越来越多的 职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大学生为应对就业未知的将来, 是否采取风险分散的方法 4.2.2大学生“就业恐慌”心理程度差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大学生多多少少的对未来抱有未知的忧虑,我们将调查其间的 差异
6.问卷 7.调查对象:黄家湖大学城的本科,专科学生 8.成员分工: 苏杨洋负责文献综述评述;刘杏,唐洁负责 问卷设计;赵文彬负责内容设计;主题和 结构由大家共同讨论得出。 9.经费预算:发放问卷100份,网上问卷100 份的花费,约100元;成员外出调查餐饮费 约100元;成员工资另计。 10.结论(待续)
4.2.3大学生对证书及用人单位用人态度的认知。在大学生的观点里 证书和能力谁更重要;证书和经验谁更重要;没有经验但有证 书是否有助于就业;证书是否一定程度上代表能力 4.3当下社会的人才评估体系。量化的标准,类似于评价政府绩效 用GDP,评价工作的指标是营业额。 4.4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差异。 对本专业;对其他专业;对国家经济形势。 4.5得出大学生对考证是否有助于就业的共性认识。尽管动机心理 各异,例如盲目从众,机会主义,忧患意识,兴趣爱好等,但 是需要却是共通的——即就业。 4.6大学生对高校现有素质教育在促动就业上的看法 4.7大学生对是否应该把职业教育更深层次纳入高校教育的看法以 及采用什么形式——对比于高职专科学校走本科道路
+ 3.2文献评述 + 上述文献中学者从社会学,市场学,经济学等多 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考证的原因及利弊,得出了 可靠的结论,但是均处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作为客观主体的大学生的真实 想法。社会在转型,市场在深化,风气在浮躁, 思想多元化,甚至是信仰缺失,但具体而微作为 大学生的我们只是想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份满意 或不得不满意的工作,仅此而已。因此我们将主 题定位于大学生,想要弄清他们考证的主要意图 和动机,从动机心理角度得出直接的认识,同时 也会学习已有成果以避免调查出现大的偏差。
以黄家湖大学城为例
组员:苏杨洋;刘杏;唐洁;赵文彬
1.1考证热现象描述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掀起一股“考证热”风潮, 不少大学生都乐此不疲地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 资格证书的学习与考试。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 偶然的,是社会,国家,学校及个人因素综合 的结果。然而对于这种现象,各界人士褒贬不 一,众说纷纭。 1.2个性化时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千差万别,思想各异,对于同一件事或是同一 个现象的看法往往自有主张,不拘一格。
3.1文献综述
张丹: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考证热”[期刊论文]-----【决策 与信息(下旬刊)2010(8)】中提到大学生热衷的“证书”,可以为大学生增 加制度化文化资本。利用金钱(经济资本)实现文化资本的积累。从而换取权 利、关系(社会资本)和提升身份地位、职业声望(符号资本),这一系列行为正 体现了各种资本之间的转换。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大学生考证是属于社会需求 和尊重需求还有自我实现需求的层次,从安全感方向考虑也有一部分的安全 需求,例如蒋小飞: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大学生“考证热”问题[期刊 论文]-----【商情 2013(1)】。 齐亚飞:析工具主义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证热[期刊论文]------【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2)】中则表明大学生考证热现象是工具理性主义的漂染的结果(工具主 义即“实用主义”,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提出)。他认为:“思想、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 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日的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便 是真理,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 之别。”工具主义片面强调最终目的而忽视过程,把效果同真理完全等同, 认为“结果”有效用才有追求的价值,“成功证明手段合理”。这种工具主 义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们自身尊严的丧失(变为一个零部 件)、精神生活匮乏(变得刚硬无比)。忽视人文素养的养成,没有将科学素养 和人文素养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综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