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
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课件(幻灯片)、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六、教学程序:
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
(一)、渗透现象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教师评价并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S
1> S
2
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
2
流向S
1
;当溶液浓度S
1
<
S 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
1
流向S
2
;当溶液浓度S
1
=S
2
时,则处于动态平
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
从宏观观察,水分是
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⑵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⑷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3、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4、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
⑵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总结
作业布置
1. 如图,在U形管中部c处装有半透膜,在a侧加入红色的细胞
色素(相对分子质量为13000的蛋白质)的水溶液,b侧加入清水,
并使a、b两侧液面高度一致。
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将是
A a、b 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无色
B a、b两液面高度一致,b侧为红色
C a液面低于b液面,b侧为红色
D 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2.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顺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B.所谓假设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
C.所谓提出问题就是对实验设计提出问题,对实验设计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作出判断
D.设计实验是紧紧围绕假设进行的,是对假设的检验。
3.利用高浓度的盐水杀菌的原理是()
A. 盐水中的氯离子有杀菌的作用
B. 高浓度盐水中水分不足,不利于细菌生长
C. 细菌由于脱水而死亡
D. 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板书设计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现象
1、半透膜的特性
2、渗透作用的概念
3、渗透作用的条件
4、渗透作用的原理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