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明察秋毫(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各项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A.商贩fàn 熹微xī弦乐xuàn 忌讳wēiB.钳子qián 隔阂gāi 铁箍桶gū掠过luèC.伶俐líng 精彩cǎi 夜宵xiāo 龙吟凤哕huìD.气氛fēn 展销xiāo 吹嘘xū棱角léng2.找出下列成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引经具典心旷神怡走头无路呼朋唤侣全神贯注张驰不定锐不可当天衣无逢错别字改正3.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作家B.《吆喝》——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C.《春酒》——沈从文——著名作家D.《俗世奇人》——冯骥才——著名作家4.选词填空⑴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下一块泥巴。
A.伸;抠B.探;抠C.伸;取⑵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美。
A.淳朴本色B.纯朴自然C.质朴纯正⑶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A.情韵动人B.张弛不定C.婉转悠扬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国家教育部为加强各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计划实施,特制定了响当当,硬邦邦的五项措施,遏止学术腐败现象。
B.对于南京大学“辛酸父亲”来信事件,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否定。
C.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拔出萝卜带出泥”就有可能。
D.我的父亲1965年报考名牌中学,虽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最终榜上无名,只能成为名牌中学的门外汉。
6.下面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人物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B.孙悟空-----大闹天空C.诸葛亮----三顾茅庐D.刘姥姥------进大观园二、知识积累及运用(16分)7.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报道我国体育健儿夺得体育竞赛第一名的消息,“获得第一”有许多种说法,如“夺冠”,你能再说出几种来吗?(3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开篇词。
(2分)9.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作文,请按要求进行修改。
(8分)①赵晨同学学习勤奋,却善于动脑子。
他的成绩提高很快,②学习非常刻苦。
早晨,③他总是起得很早,先是到操场跑步,之后就背英语、语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④晚上他认真做数理化作业。
他做题目,从不满足一种做法。
⑤他又不耻下问,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所以考试成绩很好。
⑥他还乐于帮助别人,好事做了不少。
○7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好学、会学的好学生。
(1)文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句子是句。
应把“”改为“”。
(2分)(2)文中重复啰嗦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2分)(3)文中用语不得体的句子是句。
应把“”改为“”。
(2分)(4)文中与中心没有关系的句子是句,应删掉。
(2分)10.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3分)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三、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40分)(一)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4分)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分)12.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3分)A处:B处:C处:1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3分)14.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3分)15.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20题。
(14分)百衲衣叶大春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
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
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
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
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
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
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
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
她很感激百衲衣。
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
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
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
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
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16.概括本文的中心。
(3分)17.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
在表现母爱时,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两种方式。
(4分)正面描写有:________ ____。
侧面渲染有:_________ ___。
18.第③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2分)19.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20.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3分)(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1——25题。
(12分)①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
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抹一抹。
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以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背,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左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这会儿冯兰瑞双眉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摇了摇头。
片刻之后,他似有所悟,重新拿起床上的竹刀,挑一点紫泥,朝着武松的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于此,冯兰瑞的花白胡子里才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放下竹刀,搓着两手,轻轻地从案边站起来。
②孙子冯大刚正好赶集回来。
这个矮墩墩的小伙子进了屋,便从大竹篮里提出一瓶通州大曲、一包用荷叶托着的热驴肉。
他用手甩了一把流到额上的汗说:“爷爷,这酒这肉你就敞开吃!今儿头一天到集上去开张,你猜怎么着?这宗买卖别提多么快!”③“怎么个快法呢?”冯兰瑞问。
④“我刚把‘芮庄泥人冯’的布幌子打出来,篮子里的各色泥人才摆到地摊上,眨眼之间,赶集的人就围了个里外不透风,嗬,五十件泥人一下子就卖个精光。
好些人都说,泥人冯的手艺二十多年没见了!”⑤“哈哈哈哈!”冯兰瑞老头开怀地笑起来。
⑥冯大刚一眼瞄见桑木案上的“武松”,忙奔过去,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直起来,反反复复看了又看,乐得眼泪都流出来:“爷爷!爷爷!这是怎么摆出来的!我压根儿没见过这么好的泥活!”他位着爷爷两只精糙的大手,说:“爷爷,下回赶集,我得把这个也带去”。
⑦“带去吧!”冯兰瑞答应了,“摆到地摊上,先让大伙看个够,收摊时随便卖掉就成。
”⑧“爷!‘武松’难道不肯帮咱一个忙?”冯大刚忙神秘地靠近爷爷的耳朵说:“今儿个,管理市场的胖老刘蹲到地摊旁,捧起这个瞧瞧,抓起那个看看,爱得简直没治!我把‘武松打虎’带到集上送给他,说不定他能让咱把泥活的价往高里提!”⑨冯兰瑞眼里一闪一闪的亮光熄灭了。
他走到桑木案前,用木滞的眼睛盯着孙子冯大刚,张开粗糙的巴掌放到“武松打虎”上面,狠狠向下压去。
21.第①段中说到“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有什以可挑剔的?”在原文中找出精巧生动具体所指的内容。
(2分)22.第①段中说到“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作品”,从下文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冯老汉在干什么?(3分)23.第①段冯老汉“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搓着两手”,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情?(2分)24.第④段中画线句子有何表达作用?(2分)25.你认为冯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3分)四、作文(40分)人人都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