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教学设计
河池学院附中韦照军
一、指导思想
本课在全面突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力求在新颖、趣味、独特性上下功夫,应用竹竿进行有趣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在不同的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良好的个体间的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在游戏活动的轻松气氛中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平衡等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体现“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体验体育的乐趣:“情”——让学生尽情活动尽情发挥尽情展示;“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协作能力,在教学中全面突出“健康、和谐”的思想理念。
二、教材分析
竹竿舞是黎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在欢快的节日进进行表演,本舞蹈充满青春活力,具有欢快与鲜明的节奏,很适合初中的心理、生理特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竹竿舞教学不受场地限制,尤其对于场地限制的学校和农村学校,面临体育设施落后,场地有限,器材短缺状况。
通过开发和利用竹子作为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项目。
它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发展弹跳能力,同时又能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
让学生在舞动中体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让学生弘扬民族文化,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这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学习和锻炼,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和锻炼手段,更有利于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就竹竿舞教材本身来说,要求一定的音乐节奏感和协调性。
很适合初中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鲜明特性,在满足他们心理、生理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去学习,去感受,去展示,去张扬,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快乐。
“竹竿舞”课时计划
课后反思:
本课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情况,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择简单易学的竹竿舞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追求创新,合理组合学习的内容,力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起到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效果,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新课程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我感觉最难掌握的一个环节。
我今后要不断地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