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价交换”教子法
自小,儿子对学习就不太感兴趣。
在学校里,老师的话成了催眠曲,一上课就睡觉;在家里,最爱与电视作伴,只有在我催逼下,他才十分不情愿地拿起笔纸做做样子,但待我转身人就已无踪影。
成绩可想而知,在班里名列倒数,成了名符其实的“后腿王”。
我是个文字工作者,自认在教育上比较开明,但常拿到几分的卷子也难免不大发雷霆。
有一天,儿子在语文测试中只得了二十三分,他拿着卷子让我签名。
看着,我揪起心中怒火,带着长期积蓄下的气愤,一股子全撒到儿子头上,对着他泼口大骂。
十几分钟后,我怒火稍息,长喘舒气。
这时,一向对我不太服气的儿子冒出一句:“谁叫你不给我那文具盒。
”
我一听,愣了,这才想起半月前儿子对我提的一个要求,他看中一个较高档的文具盒,同桌有了,所以他也想有。
当时,我怕养成儿子爱攀比的性格,没敢答应。
没想儿子一直铭记在心,还耿耿于怀。
而且,现在矛头直指我,没买文具盒反成了他推卸责任的一好借口。
思维忽转,我灵机一动。
为何不将文具盒与学习成绩等价交换,让文具盒成为儿子学习的动力。
想到这,我顿了顿,以平缓的语气说:“想买文具盒,也不是不行,除非……”儿子一听,有戏,高兴地接口:“除非什么?”“除非你下次语文测试,达到及格线。
”清楚了我的要求,儿子明显怔了一下,但迫于心爱的文具盒,还是狠狠地点头。
合约达成后,儿子好长一段时间里,都表现甚佳。
在学校里,他不再爱睡,特别是语文课,他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聆听,认真做笔记;在家里,电视也不开,玩也不去,只是拿起作业,努力思考,尽量做得更好。
当然,我也没有松懈,常尽我所能,帮他辅导功课,一点一滴地从基础教起,以便稳固他成绩的大厦。
偶尔时,儿子有些懈气,我更是利用言语的辞令,激起他十足的信心,遨游在努力的天堂。
渐渐地,儿子成绩有所起色,老师也有表扬。
一月后,在接下来的语文测试中,儿子终于突破及格大关,破天荒地高了62分,我高兴万分,爽快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当接过文具盒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儿子兴奋加上自信的眼神,他第一次品尝了成功的滋味。
接下来,我更是不懈余力,用书、钢笔、玩具、旅游等儿子的心爱,来激发儿子认真学习,交换他好的成绩。
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拨高,儿子成绩大有进步。
一年后,儿子竟然考出前五,拿着红彤的奖状,听到老师的赞扬,看到同学的羡慕,他对我的奖品有些不屑一顾。
我知道,他已不再是从前的他,对学习已不再是奖品的动力,而是兴趣使然。
果真,此后我不再设置奖品,儿子对学习也乐在其中,成绩稳步前进。
两年后,儿子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成功靠近了未来彼岸的平坦道路。
看着,我高兴地笑了。
2008年10月17日投《家庭教育时报》9月4日投于《家教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