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州的整个区域来看,台州境内有名山、有平原、有大海,丰富的地理资源形成了丰富的区域文化。
一是名山文化。
数千年来,天台山以其巍峨多姿的自然形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华夏文明苑囿中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文化——天台山文化。
天台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贡献,并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古台州区域文化的代表。
二是集镇文化。
台州以山峰丘陵为主,亦有一马平川的温黄平原和错落于丘陵地带的谷地,全市68个集镇,就星罗棋布于其间。
这些错落分布的集镇,是台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渔海文化。
台州是海洋大市,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
大陆海岸线745千米,占浙江省的28%。
9个县市区中有6个县市区濒临东海。
有695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
10米等海线以内面积达4054.1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
台州拥有8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海域和28000公顷可供养殖的浅海滩涂,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壮美、雄奇和神秘莫测的大海是台州人民不尽的宝藏。
生活在海边的台州人民在与大海的搏击中,形成了歌唱渔海、反映渔海的渔海文化,以椒江葭芷、温岭石塘、玉环坎门、三门健跳等为代表。
原来台州的行署所在地临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的美称。
1.俗话说,无巧不成书。
说起陈合林与不粘锅结缘还有一段故事。
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一次展览会上,陈合林与不粘锅不期而遇,这是国外不粘锅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尚无生产不粘锅的企业。
不粘锅烹调时不粘、不糊、易洗、易洁、无毒、无味,成为炊具行业的新宠儿。
在国外,不粘技术作为炊具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正在引发环保、健康为主题的厨房革命。
刚开始办锅厂的陈合林,为不粘锅时代的到来,欣喜若狂。
他看到了不粘锅时代的一道希望之光。
他的头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要在国内抢先生产不粘锅。
可是,国内还没有生产不粘锅的厂家,去哪里学习生产不粘锅技术呢?有志者事竟成。
北京展览会回来后,陈合林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打听国内有没有应用不粘技术来生产产品的企业。
经过多方打听,他从上海搪瓷厂一位厂长那里了解到贵阳有一家军工企业在应用不粘技术生产军工产品。
当天夜里,陈合林就搭上温岭开往贵阳的长途客车。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位于贵阳某山沟里的军工企业。
军工企业把守森严,你一个农民模样的人怎么能进得去呢?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陈合林这时没了辙。
他想从大门进去,可门卫以怀疑的眼光把他轰走。
可陈合林不死心,他横下一条心:“既然来了,就不能空着双手回去。
”他身上充满着温岭人创业的“不怕千辛万苦”的精神。
你不给我进去,我就在外面等时机。
他干脆住到兵工厂附近的小旅店里,一住就是一个星期,那双眼睛天天盯着进进出出的军工企业员工,希望从他们身上找到能进去的门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他终于通过关系,与军工企业的一位副总牵上了关系。
几天后,陈合林回到老家温岭,研究起不粘锅的生产技术。
谁知,这一年的产值竟达到300多万元。
新华社的记者闻讯后,路远迢迢赶来采访拍照。
爱仕达的不粘锅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1997年,爱仕达不粘锅销售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
陈合林是国内第一个应用世界上先进的不粘技术来生产不粘锅的人,他在生产不粘锅的同时,目光转向了压力锅领域。
陈合林找到当时国内压力锅领域的老大沈阳双喜,成为合作伙伴,于是很快掌握了压力锅的制造技术。
压力锅的安全是个永恒的主题。
陈合林组织技术人员主攻安全,同时率先采用了流线型设计,改进了生产包装。
1998年6月,陈合林在国内率先推出爱仕达六保险压力锅,成为国内当时最保险的压力锅。
这一年下半年,爱仕达的压力锅竟卖出了6000万元。
2.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里都有陈合林艰辛的付出和智慧的结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公司上马不粘锅项目时,面对只有200万原始积累,而需要2000万技术改造资金时,在家人极力劝阻,人们普遍认为他是自寻死路的时候,陈合林凭着对行业发展的卓越见识而始终认为,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改造,开发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企业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陈合林四处招聘行业人才,带领公司全体人员奋力拼搏,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厂房的建设,设备的安装,生产出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第一口不粘锅。
产品一投放市场,因造型美观、设计新颖,立即成为市场的宠儿,逐步改变了中国老百姓一口锅烧一辈子的厨房烹饪历史。
陈合林招聘人才中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呢。
当年他去贵阳山沟里打听不粘技术应用时,认识了那家军工企业的副总。
回来后,陈合林千方百计想把副总“挖”过来。
陈合林三顾茅庐,终于以当时每年5万元的高薪请到了这位副总。
副总到温岭后成了陈合林的臂膀,在规范企业、技术改造、销售网络方面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
尝到甜头的陈合林,再接再厉,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也使企业从炊具行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一跃成为国内炊具行业的排头兵。
特别是2001年,陈合林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界制造基地将向中国转移,对于炊具行业来说,又将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毅然再投入技改资金3亿元,在温岭经济开发区征地350亩,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厨具生产设备,对原有只有28亩面积的老厂进行了异地改造,使公司的厨具年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套,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厨具生产企业。
而目前国际炊具产业形势的发展又进一步证明了陈合林当时决策的前瞻性。
新厂区的开发,为爱仕达的飞跃提供了场地,也为陈合林的“锅王”事业抹上了辉煌的一笔。
3.陈合林虽然没当过兵,但他却深谙“抢占制高点”这一军事术语。
1999年10月,陈合林把眼光投向了湖北孝感的安陆市,他一举收购了安陆市的国有纱窗厂,改制成为安陆压力锅厂,成为当地民营企业收购国企第一家。
陈合林的举动轰动了整个湖北省,《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这一新闻。
紧接着,陈合林一鼓作气,相继又收购了安陆国有铝厂、国有钢厂等5家大小国企。
陈合林把湖北安陆作为内销材料的供应基地,原地生产铝板,形成了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
陈合林在安陆改制了6家国企,共安排2000多名下岗职工和湖北民工就业,成为当地的第一纳税大户。
出击上海,是陈合林走向外销的重要一步。
他在上海外滩重要商圈森南大厦购置了2000平方米的楼面,建立营销中心、设计企划中心。
并通过这一窗口,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在把湖北作为原材料供应基地的同时,陈合林把温岭作为出口基地,并在2006年整体收购了原温岭江厦罐头厂,使之成为炊具产业零部件生产基地。
到目前为止,爱仕达已在全国设立了50个分公司,并在国外建立分公司。
在激烈的商战中,陈合林敏锐地感觉到国际连锁超市的魅力,他想占领的第二个制高点就是国际连锁超市。
1996年,家福乐在上海开了国内第一家分店,陈合林将爱仕达不粘锅产品第一个打进了这家超市。
至2000年,陈合林已将自己的产品打进了沃尔玛、麦德龙等国际知名超市的中国市场。
2004年开始,陈合林的爱仕达不粘锅产品已被纳入全球超市的采购体系。
4.“无内不稳,无外不强”,这是陈合林的企业发展思路。
爱仕达公司在2000年之前,产品仅局限于国内。
对于没有外贸人才,对于国际市场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怎样打开国际市场,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
只有走出去,才能找到机会。
1999年下半年,陈合林从温岭市外经贸局了解到,美国芝加哥有一个国际家居日用品博览会。
机会终于向陈合林走来了。
他第一次带着装满不粘锅样品的4个大行礼包,跟着政府组织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博览会。
这也是爱仕达走向出口的第一步。
在这次博览会上,他带的样品竟引起了世界炊具第一巨头美国纽威公司采购人员的兴趣。
博览会结束后,美国纽威公司就派专家来到中国,很仔细地考察了爱仕达企业。
当美商看到当时的爱仕达厂房破旧、生产线拥挤的现状,认为爱仕达当时无论从生产规模、生产设备等各种条件都无法满足美方的要求,但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一个技术难度很大,通常要3个月才能完成样品打样的产品交给陈合林。
“我们愿意与爱仕达合作,但请你们在30天之内拿出两个合格的样品。
”纽威公司人员说。
作为炊具行业已经称得上专家的陈合林,明知美方在有意考验他,但为了证明爱仕达人的能力,证明中国人的能力,陈合林一咬牙答应了美方的要求:“行!保证30天内交样品。
”30天时间,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
而陈合林却把30天当作一天来用。
在这30天的日子里,陈合林和公司所有技术人员一起,没日没夜,把床搬到车间,渴了喝口矿泉水,饿了啃包方便面。
在这30天的日子里,他们从材料的选择、图纸的设计到模具的开发,认真了再认真,仔细了再仔细,经过多次的失败,终于在最后一天拿出了合格的产品。
也许是中国人的韧劲感动了美国人,也许是爱仕达人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美国人,美国纽威公司马上下订单,当年在爱仕达的采购时就达到了1000万美金。
就这样,陈合林在外销上吃到了第一口粥。
从此以后,单纽威公司这个客户,每年在爱仕达的全年采购量超过了4000万美金,纽威公司销向世界各地的不粘锅产品60%是爱仕达公司提供的。
目前,爱仕达公司每年以40%的外销速度增长,从原来的美国纽威公司一个国家一个公司,到现在的300多个客户、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7.53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上缴税收1.34亿元。
2009年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销售收入15.67亿元、出口创汇1.06亿美元、创税利1.86亿元。
爱仕达不粘锅和高压锅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外贸出口额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国税纳税额连续数年居浙江省纳税大户前列。
5.穷苦人家出身的陈合林,在自己办厂致富后,仍不忘公益事业。
陈合林经常说:“企业办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得首先感谢党的政策和社会的支持。
今天我们企业发展了,应该回报社会。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陈合林除了诚信经营企业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
自企业创办至今,陈合林捐献给温岭市慈善总会60万元,捐资给台州市慈善总会20万元,投资36万元在湖北安陆创建了爱仕达希望小学,为陕西等贫困地区希望小学捐资20万元,为温岭新农村建设、温岭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捐资100多万元。
据统计,陈合林自办企业开始,共为公益事业捐资1000多万元。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发动公司为灾区捐款捐物77万余元。
已累计为国家创造税收8亿多元,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50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