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内容:要谈谈新闻写作的方法与技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指企业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推广价值的人和事的简要报道。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中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群众来信等多种新闻文体的总称;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定义: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界的老前辈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另外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不管他们怎么样界定,都离不开一个字“新”和“未知欲知”的事。
新闻的特点:尽管新闻的类型有多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新、真、实、强、短、快、活。
“新闻”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唐代。
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那时的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当朝的百官需要了解朝政,也需要对外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而且这个时候传播的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新闻的写法。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的交待与补充,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随着网络媒体的运用,标题要求越简洁明了越好,使人一看便知文章的主要意思。
昨天我在中国煤炭新闻网上看到一个通讯员的文稿标题是这样立的:兖矿集团南屯煤矿团委“五个一”活动宣扬雷锋精神,六项活动学习雷锋。
这个标题明显太长,主题不集中。
我们不仿改为:南屯矿弘扬雷锋精神形式多样。
由34个字变为13个字,是不是更紧凑,更贴切。
另一标题:构建高校毕业生快速成长新通道。
大家看一下标题有什么问题?明显的是要素不全,没有单位名称,象在打哑迷,使读者不知是那里在构建,通过阅读文稿才知是夹河矿。
我们将其改为夹河矿构建高校毕业生快速成长新通道不是更贴切吗。
新闻要具备六个要素,也就是我们在写作时要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也就是新闻学中通常说的六个W。
它的功能是:形成舆论,引导舆论。
通过对新闻的报道,形成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存在问题.最新消息的流通和人们眼界的拓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前面讲了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真、实、强、短、快、活。
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所以,新闻工作者,我们企业的专兼职通讯员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就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稿件或者说是新闻作品具有新闻价值,被新闻媒体所采用。
那么,什么是新闻角度呢?怎样才能选准最佳新闻写作角度呢?这是搞好新闻宣传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写作的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专兼职通讯员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
要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就要善于找好新闻的由头。
什么是新闻的由头呢?顾名思义,由者,缘故也。
由头,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也就是写作的引子或者理由。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
新闻由头,就是你手中的素材是否值得写、你写的事件或人物是否有根据、稿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基本依据。
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不仅是新闻的基本因素,而且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
新闻由头有两性:较强的时效性,引出新闻主题的重要性。
新闻由头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强调所写事件或人物的新闻价值。
即告诉读者和听众稿件中的事件或者人物为什么现在成了新闻,你报道的这个新闻的来源和获得的途径。
第二个作用:翻新旧闻,拯救想报道却过了时效的事件和人物。
现实中,我们任何人都不是先知先觉,哪里有新闻,拥有现代传播技术和庞大采编队伍的专业媒体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就别说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了,不可能预知新闻。
事实是,许多新闻被我们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事件是逐渐显现的,这期间或许还有个过程,当我们发现时,没准就不可避免地成了“旧闻”,那么,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
找新闻由头,要立足于新闻的变动。
一、寻找时间上的最近处。
在寻找“新闻由头”时,要从时间的最近处着笔,这点似乎大家还能掌握,都能把最近的时间写在开始,新闻要时间新没错,但时效性并不是新闻的惟一要求,并不等于就有了新闻由头,同时还应特别强调内容新。
是否是新闻由头则要从内容上判断,应该是内容上的最新点。
二、挖掘内容上的最新点。
新闻总是与事物的某种变动相联系的,我们就要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就要紧紧抓住它,以第一时间迅速发播出去。
在挖掘内容新上找新闻由头,除了注意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当注意那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事实。
抓住这样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能够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
如果新闻已离发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时,就得下功夫捕捉与之相连的渐变过程中的新情况,采取以“新”带“旧”,由近及远的办法,把旧闻变成新闻。
如果能在过时的事件中从内容新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
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发现已知新闻事实的变动。
在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
就是说,等发现是好新闻时,事实已经发生过一段时间了。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可以学习不少老新闻工作者的做法,善于从事实的变动中挖掘“新闻由头”,这样不但能把“死”新闻救活,而且还能写出很好的新闻。
从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中找新闻由头,要处理好新变动与旧闻事实之间的关系,即:旧闻确实有值得重新报道的价值;新变动是在旧新闻事实基础上的变动,它们之间有紧密和必然的联系,新变动的“新”,应是新闻媒体当前所急需报道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采访中,只要你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就不难发现隐藏在身边的新闻,然后,在采访中多问、多记、多观察就不难给这个新闻找个发布的由头。
寻找新闻由头应注意的问题。
现场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要有新内容。
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
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作者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
几月几日了解到与新闻发生的时间无关,因此不能作为新闻五要素的。
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到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
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就不能用。
在某件事报道的时机与记者或通讯员去了解这件事的时间相吻合时,是可行的。
慎用“截至”式由头。
有的通讯员写稿时找不到好的新闻由头,而以写稿时的时间为准,采用“从某年某月某日截至到某年某月某日”的程式作为新闻由头。
这便是“截至”式由头。
要慎重对待截取的时间。
不用“马虎眼”由头。
凡有“最近、前不久、日前”等“马虎眼”一类词儿的导语,均称“马虎眼”由头。
用这种“马虎眼”的词儿,只能剥弱消息的时效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愚弄读者的做法。
因此,我们要坚决摈弃“马虎眼”的由头。
实践证明,采访中只要耐心地寻觅,由头还是有的。
二、让新闻“溶入”人性化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
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受到读者和听众的欢迎,就得在各方面巧妙运作,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
如今,“独家新闻”并不意味着你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就拥有读者和听众,而是要求作者、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三、拓展“新角度”,强化“三意识”新闻写作的看家本领就是“抢新闻”,而好的新闻,从来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产生,则有赖于“三个意识”。
那“三个意识”呢?1.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
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
但是,要把这种“读者意识”贯彻到采访、写作、办报、办台之始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常的琢磨。
2.新闻价值要有创新意识。
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观念陈旧,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说到创新,首先要突破“自我”,突破个人占有知识的局限和社会实践的局限,不断否定“自我”。
这样在全新的状态下,才能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新的写作角度。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通过知识和经验大量的积累,激发出新的创意,实现新的角度。
应当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用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严谨,新闻记者的敏锐,突破思维上的局限性,克服过去那种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报道思维,变指令报道为循循善诱的报道;改单纯经营性报道,为经营者与授众的双重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3.实现新闻价值要有“精品意识”。
角度确定以后,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精品意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统一的。
一篇文章,一个节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以“生花之笔”加以润色,使读者从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在我们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为什么我们许多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写得简单、干涩、不生动,或不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情况,掌握的纵向和横向的对比资料不充分,从而使许多有价值的新闻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为报刊媒体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