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家思想(选修课)

道家思想(选修课)



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 章)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 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 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 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 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 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是天下得到治理)
文景之治(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事例)
4、道家思想的复兴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崛起并极盛一
时的一股新的哲学思潮。
魏晋玄学上接汉代道家的自然无为和
“以无为本”的基本思想,以《周 易》、《老子》、《庄子》所谓的 “三玄”为主要的经典依据。

魏晋玄学的创始人是何晏和王弼, 他们侧重注解《老子》,发挥老学,通 过有无之辩,以道释儒,致力于名教与 自然的结合。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 之母也。 (第一章)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 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 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 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 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 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 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不要频繁翻动导致破碎,要注意掌握火 候。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 用,不是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 伤不了人。
无为:道家是指顺应自然 之意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 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 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三 十七章)(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 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 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 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 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 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 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 个名字叫做“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 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 自然。
《道德经》经典名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
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 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道德经》经典名言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
无形;道隐无名。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
第四个层次则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A、庄子思想探微
1、万物平等观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2、因其自然 3、死生如一
生死乃自然现象,如四时如转运,昼夜之循环 4、宿命论:富贵贫贱皆造化安排好
3、道家思想的分化 黄老之学
3、道家思想的分化与流变
黄老之学(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 ) 所谓黄老之学,是指由老学与黄帝崇拜 结合而形成的学说,其思想如司马谈所说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黄老之学是 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 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黄老之学实质上是道 家的一种政治哲学,其宗旨是以“因性任 物”、“虚静自持”,达到政治上的“无为 而治”。
无为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 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 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 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 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 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 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 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 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道家思想与现代心理
1、清静无为与精神安定
2、绝圣弃智与心理防御
3、不死不生与生死关怀
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 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 名无声。
《道德经》经典名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 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 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 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 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 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授课人:喻长友 单位:医学院
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 术派别的总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 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 之一。 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 《管子》、《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 《淮南子》等古代典籍,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 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故圣人云:“我 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 诡秘的办法去用兵……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 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 而人民就自然淳朴。”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流派,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一、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道家思想的创始阶段
老子
道家思想的产生
A、道家创始人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 子,隐君子也”。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 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 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 “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后来的阮籍、嵇康等,则着重发挥了
《庄子》思想,要超越名教而纯任自然。 此为玄学的两大流派。
何晏与王弼
魏晋玄学
山涛与嵇康
道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道统万物,遵道循道的理性精神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价值理念 追求自由平等,个人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为物役,宠辱不惊的独立风骨
道家的人生哲学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 虚幻若谷、宽容谦逊 倡慈劝善、扶贫救灾 少私寡欲、恬淡素朴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第四十八章)
【译文】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 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 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 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 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 )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 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 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 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 新的和谐体。
道的作用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 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 其神
B、《道德经》
传说中《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道家思想的经典 《道德经》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流传,主要是因为它的篇 幅很短,加上言语古朴精练。
《道德经》的主要内涵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道”。 “道”是他用 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范畴。 1、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2、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法则 : 一是“无为”;一是“柔弱”。
道家派别
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 老庄之学、 黄老学派、魏晋玄学和道教合 流。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 的各个方面。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 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 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精神世界超人:庄子
十分通达 名利不动 哀乐不入 置生死于度外
庄子
庄子名周, 字子休 ,宋国蒙人, 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 同时。 庄子一生不为名利所动, 淡泊 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所著书五 十二篇名《庄子》。大旨本于《老 子》,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对后世 哲学、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逍遥 游 生命的境界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 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分,辩乎荣辱之竟,斯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第三个层次的人是列子:夫列子欲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 行,犹有所待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