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道家学说及主要思想老子、孔子在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老子重天道,孔子重人道,各自把握一端,分别创立了道家学说和儒家学说。
如果说儒家代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那么道家则代表中华民族的“自然”精神;如果说儒家重视的是“道德”,相对来说道家则表现了“智能”;如果说儒家反映宗法的思想文化,那么道家则是对宗法思想文化的怀疑、否定和批判。
儒、道两家相互抗衡,又相互吸收和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同时也给中国文化的开拓、演进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鲁迅曾说过:“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鲁迅全集》第11卷)英国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专家李约瑟博士也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教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道家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
在社会上层有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下层,人民大众中有雄厚基础,它不仅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而且滋养着我国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医药学与养生学的产生和发展。
道家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精华主要表现在“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的自然的精神;对立相依,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处世哲学和“逍遥游”的自由观等方面。
天道观经过历史的检验,确证是绝对真理的粒子;思维方式包含着经验、理性、直觉、洞察四个要素,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其观点去探索自然和宇宙的奥(妙)秘;法自然、求超脱的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观察社会、体验人生、安身立命。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道家学说中的这些思想火花就不会熄灭,它会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老子的《道德经》开始,道家学说经过了2500多年的发展、演进过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其中最突出的有黄老之学(包括《荀子》、《管子》和稷下学派)、庄学、韩非的解老(解释老子的思想)、魏晋玄学等。
汉代以后,解老的著作源源不断,历代史书皆有著录。
有关《老子》的(著)注说,就有千余种之多。
椐不完全统计,《老子》一书在目前世界上有30多种译本。
道家学说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
一、老子的思想述评关于老子其人,司马迁的《史记、老子列传》有这样的记述: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逢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遇,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其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以上记述说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生活在我国春秋时代,是当时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做过掌管国家图籍的史官。
老子略长于孔子,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子,孔子极其崇拜老子,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述名《老子》,又名《道德经》,全书约5000多字,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一书,围绕“道”这一中心概念,阐明宇宙的起源,世界的存在的形式,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解决的方法,包含着真理的粒子,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充满辨证的逻辑力量,言约义丰,富有诗意。
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说的源头,后世发展道家学说主要是根据老子五千言展开的。
(1)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源头。
老子之所以成为道家学说的始祖,是因为他创立了“道”的理论,并以这个理论,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
在《老子》书中,“道”有多种含义,但作为哲学概念,它首先指的是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象、无声、无名的“道”。
虽然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迎而不见其首,随而不见其后,但它却是一种实存,曰“夷”、曰“希”、曰“微”,“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它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浑朴状态的和谐体,是物质的本初,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故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空间中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这里的“道”是指自然)。
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主宰和决定人们命运的神或上帝,而老子以其大胆的想象和气魄,对天命、鬼神的观念进行了否定,他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出天地并不是什么神,什么上帝,而是宇宙空间的存在物,并且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其学说闪烁着哲学化的光彩。
2500年前老子在关于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上就有相似于现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这无疑是道家学说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关于老子的思维方式。
老子是中华辨证思想的奠基人,言约义丰的五千言,充满辨证的逻辑力量,是一个储藏辨证思维的巨大宝库。
老子辨证思维的特点之一,是讲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他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几乎都是从对立观点说明的。
例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静躁,白黑,寒热,朴嚣,歙张,壮老,雌雄,母子,实华,正反,同异,美丑,善恶,强弱,厉害,祸福,生死,荣辱,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巧拙,辩讷,公私,难易,真伪,贫福,贱贵………由于他的这些认识都是从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中概括出来的,所以广泛涉及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生物、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道德、修身、审美、语言等方面。
老子不仅看到了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恒常的现象,正如他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易经〉中阴阳交感的观念,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这样老子就把春秋战国时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而在某些人那里已经形成的对立统一的观念,从理论上系统而明确的提了出来。
老子辨证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讲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例如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物壮则老”,“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还说“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邪,善复为恶”(〈老子〉58章),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
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
列宁认为,黑格尔对辨证法的重大贡献,主要“是把转化指出了”,他说:“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东西的转化,而且是对立面的同一——这就是黑格尔的主要的东西。
”使我们引以自豪的是,中国古代这位伟大哲人,已经在2000多年前,以他那警策有力的语言,明确表达了“一个东西向另一个东西转化”的认识。
当代西方哲学公认构成科学思维有四个要素:第一是经验(experience)思维;第二是理性(reason)思维;第三是直觉(intuition)思维;第四是洞察(inspiration)思维。
这四个因素组成了人类思维的基本细胞,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构成了人类思想丰富多彩的画面,然而老子的思维方式,这四个因素都有:《老子》书中有经验思维,五音,五声,五色,五味就是谈经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是从经验中终结出来的。
《老子》书中也理性思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说他不用事事都去经验一番,也可以了解天下大事和大道,这里用的就是理性思维。
《老子》书中也有直觉思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为名,曰大。
”这就是老子的直觉,根基于老子的理性思维,是理性思维一时还无法达到的猜测。
《老子》书中还包括洞察。
老子说:“道形之,德诸之,物成之,说知常日明”就是洞察。
《老子》堪称智者之书,它既启发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启发了后来科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来探索。
著名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在对30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是什么进行长期研究,终于取得成功。
他认为这些基本物质类似于混沌,并写下了的这样的话,“中国人是最早进入精神成年时期的人。
……而道家似乎以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与整体人类的命运。
”(3)“天人合一”思想和“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理。
人类文化基本有两大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西方文化体系。
西方文化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源头,中间有断层,经过文艺复兴、产业革命,形成了以欧洲、美国为代表的文化。
东方文化以中国文化为主,加上印度、韩国、日本文化。
西方文化讲认识、分析自然,征服自然,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它是说人和大自然都是宇宙中的存在物,人和自然应该是朋友。
老子是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第一人,他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在认识宇宙本原方面不仅有进步意义,同时还包含着自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含义。
当然,特别能反映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还是他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不朽名言。
老子认为人依照地的样子存在,地依照天的样子而存在,天依照道的样子而存在,道则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自己本来的样子而存在,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并不是说“自然”在“道”、“天”、“地”、“人”之上,而是说“道”、“天”、“地”、“人”都应该自然而然,认为有了“道法自然”,天、地、人可以变化万千,使宇宙和谐,大道运行,天人协调,六蓄兴旺,万木长青,即“夫物芸芸”。
老子提出了“道”的理论,认为道在运行中创造了天地万物,进而又指出“道”的本性是自然的。
“道”创生的天地万物也是如此,从而清楚地表达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独树一帜。
现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高度赞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观念,他称我们中国人的“人要征服宇宙就要遭到失败”的认识是“宝贵的直觉”,这正是老子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现在许多欧洲人也直率的承认“在对自然地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远远走在中国人前头,但作为自然意识的一部分生命,却至今在中国找到了最高表现……他们比我们站得更高”。